幞头岝㟧帽尖纤,雅俗无如此样兼。
垫似林宗微展角,高如苏子不为檐。
将笼白发真相称,若对青蛾未免嫌。
我是越人犹爱著,肯教漉酒似陶潜。
幞头岝㟧帽尖纤,雅俗无如此样兼。
垫似林宗微展角,高如苏子不为檐。
将笼白发真相称,若对青蛾未免嫌。
我是越人犹爱著,肯教漉酒似陶潜。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名为《秉之惠巾制甚奇似东坡而小异老夫之所宜戴也赋诗谢之》。诗中描述了一顶奇特的头巾,其设计既雅致又通俗,与东坡先生的风格相似却又略有不同,非常适合作者佩戴。
首句“幞头岝㟧帽尖纤”,描绘了头巾的外观特征,以“岝㟧”形容其形状,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接着,“雅俗无如此样兼”表达了这顶头巾兼具高雅与通俗之美,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垫似林宗微展角,高如苏子不为檐”两句,通过类比林宗(即林和靖)和苏轼(苏子),进一步强调了头巾的独特设计。林宗的帽子微微翘起,而苏轼的帽子则较高,但并不像屋檐那样遮挡视线。这里巧妙地将头巾与两位古代文人的形象相联系,增加了诗意的深度。
“将笼白发真相称,若对青蛾未免嫌”则描述了头巾与不同年龄群体的关系。它适合笼住白发的老人,但可能不太适合年轻女性(青蛾,比喻年轻女子)。这种对比体现了头巾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
最后,“我是越人犹爱著,肯教漉酒似陶潜”表达了作者对这顶头巾的喜爱之情。他自称为越人(古代越族的自称),表示自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佩戴这顶头巾,并且愿意像陶渊明一样,用它来漉酒,享受生活的乐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顶独特头巾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情趣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欣赏。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比喻,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头巾的美学价值和个人情感,是一首富有意趣的赠答之作。
春衫随宠流轻娆。任浅黛,怯重描。
却道偎肩无寸碧,听莺啼燕语争娇。
天生付与,玲珑美玉,宛转柔腰。
甚当初、漫说凭谁佩解,些个魂消。
天台犹识,经雨桃花,刘郎前度迢遥。
拾翠寻芳回昨梦,记香阶、待月相邀。
风流恁展,千重云态,十丈霞标。问何期、醉倚琼楼。
并吹双凤秦箫。
玉样伊人,一片朗怀如雪。素盟何许,暗愁肠如结。
难道分浅,未补情天偏阙。凭谁消受,等閒花月。
醉熟黄粱,渐醒来,梦又歇。絮泥巢燕,且湘帘试揭。
红窗夜阑,好景物华堪说。当头金镜,望圆时节。
湿了春归路。正凄凄、牛毛细雨,草生南浦。
白日当天三月半,偏又阴晴无据。
望自井、重重烟树。
半载慈香将进酒,算馀生、第一开心处。
杨柳岸,唱金缕。诸公尽作诗人主。
奈荒年、边声隐隐,晓风如诉。
眼中之人吾老矣,苦为向平留住。
到今朝、子规催去。
此去荣州书伴我,梦醒时、故旧如相语。
萧瑟极,庾开府。
苍岩列岫,似镜中,描取小鬟妆束。
皴法全抛山乍笑,西子苧萝新浴。
石色鹦哥,篙声渔父,夜雨生飞瀑。
了然疯性,水中添个茅屋。
云是一角罗浮,罗含宅子,借画消三伏。
自别宣南成泡影,梦里人归西蜀。
白鹤新居,红羊浩劫,一绢春山绿。
钩辀如叫,黄梅雨霁云木。
若有人兮,把秋魂化出,瑶姬前世。
风影露华,依然淡妆如此。
惺惺自惜惺惺,为谁渍盈盈珠泪。
相思未相逢,便滴晶奁成水。红韵对君洗。
恁铅华断了,藐姑心事。欲叩素娥清净,送它何地。
凉宵试拂银筝,定唱入雪儿歌里。仙子。
月明中碧城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