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室白云巅,瞑坐声光灭。
灭处不能知,渐返觉通彻。
目入纸窗明,耳透泉声咽。
开户风飕飕,秋山天气冽。
携筇过竹坡,径转秋虫切。
所遇山中人,但笑而无说。
我观笑中怀,千偈难分别。
以此尽世间,一切言应绝。
说天天无名,说地地无辙。
山色与泉声,谁道广长舌。
未说是非无,说已是非绝。
正说是非时,如闻隔垣垤。
瞋与喜何从,相对言辞拙。
日日瞑坐中,长笑当不辍。
掩室白云巅,瞑坐声光灭。
灭处不能知,渐返觉通彻。
目入纸窗明,耳透泉声咽。
开户风飕飕,秋山天气冽。
携筇过竹坡,径转秋虫切。
所遇山中人,但笑而无说。
我观笑中怀,千偈难分别。
以此尽世间,一切言应绝。
说天天无名,说地地无辙。
山色与泉声,谁道广长舌。
未说是非无,说已是非绝。
正说是非时,如闻隔垣垤。
瞋与喜何从,相对言辞拙。
日日瞑坐中,长笑当不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生活,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和超脱。
首句“掩室白云巅”,以“掩室”点明隐居之意,“白云巅”则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氛围。接下来“瞑坐声光灭”,描述了诗人静坐于幽静之地,周围的声音与光线逐渐消失的情景,暗示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隔离。
“灭处不能知,渐返觉通彻。”这两句转折,由外在的寂静转向内心的觉醒,诗人似乎在冥想中达到了某种通透的状态。接着“目入纸窗明,耳透泉声咽”,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外界微妙变化的感知,即使是在闭眼冥想时,也能感受到窗外的光线变化和泉水的细微波动,体现了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开户风飕飕,秋山天气冽。”开窗后,冷风吹来,秋意更浓,诗人通过自然界的季节变换,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接下来“携筇过竹坡,径转秋虫切”,诗人漫步于竹林小径,秋虫的鸣叫增添了行走的乐趣,也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所遇山中人,但笑而无说。”在山中偶遇之人,仅以微笑回应,没有言语交流,这或许意味着在自然之中,心灵的沟通比语言更为直接和深刻。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我观笑中怀,千偈难分别。”诗人观察到的微笑背后,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即使是千言万语也无法完全表达。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以及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
“以此尽世间,一切言应绝。”通过这些体验和感悟,诗人认为可以超越世俗,达到一种无需言语就能理解万物的境界。接下来的几句“说天天无名,说地地无辙”,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指出即使谈论天和地,也无法完全揭示它们的本质。
“山色与泉声,谁道广长舌。”山的颜色和泉水的声音,仿佛拥有无限的话语能力,却无需言语就能传达深远的意义。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语言之外真理的追求。
“未说是非无,说已是非绝。”在诗人看来,真正的智慧在于不轻易评判是非,因为一旦开口,就可能陷入言语的束缚。接下来的“正说是非时,如闻隔垣垤”,则指出在正确表达是非时,也可能如同隔着墙壁听到微小的声音,难以把握其真谛。
“瞋与喜何从,相对言辞拙。”面对愤怒与喜悦,诗人感到言语难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这反映了他对情感表达的深刻反思。
最后,“日日瞑坐中,长笑当不辍。”诗人每天在瞑坐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喜悦,这种笑声将伴随他的一生,寓意着他在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世俗的过程中,找到了永恒的快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语言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淡墨抡魁政少年,蓬山璧水得诗仙。
集贤学士看文笔,国子先生费酒钱。
濯锦江头频入梦,桃花水面送归船。
平分风月真聊尔,不日来朝尺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