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读君诗响便高,目迷云雾耳惊涛。
自伤瘿木藏文理,谁并神皇比羽毛。
古学竟能穷汲冢,浮名原不借檀糟。
皇家若结他年网,定向南离食雉膏。
每读君诗响便高,目迷云雾耳惊涛。
自伤瘿木藏文理,谁并神皇比羽毛。
古学竟能穷汲冢,浮名原不借檀糟。
皇家若结他年网,定向南离食雉膏。
这首诗《寄梁药亭》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何巩道的作品。通过“每读君诗响便高,目迷云雾耳惊涛”两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诗歌艺术的高度赞赏,其声音之高亢如同穿越云雾的惊涛骇浪,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歌带来的震撼力。
接下来,“自伤瘿木藏文理,谁并神皇比羽毛”两句,诗人以瘿木和羽毛为喻,表达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自我反思与谦逊态度。瘿木纹理复杂,难以比拟;而羽毛轻盈飘逸,神皇般高洁,此处暗含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与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古学竟能穷汲冢,浮名原不借檀糟”则展示了诗人对古代学问的深入研究与对虚名的淡泊态度。汲冢,古代文献的藏处,这里指丰富的古代知识;檀糟,制作乐器的材料,象征着名声。诗人强调自己的学问源自深厚的历史积累,并非为了追求虚名而作。
最后,“皇家若结他年网,定向南离食雉膏”两句,诗人预想未来皇家可能对文学家进行选拔或推崇,但他表示自己更倾向于隐居生活,像南离食雉膏一样,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反映了诗人对个人价值与社会地位的独立思考,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寄梁药亭》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诗歌才华的钦佩,也体现了其在文学创作、学问追求及个人价值观上的深思熟虑,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哲理意味的佳作。
吴山道人真倔强,气吞佛祖无诸方。
饱参不数古韶偃,操词不齿今苏黄。
独能以文事圆悟,期于季软振颓纲。
缘熟果能符素志,要与乃祖联遗芳。
金券揭起益高价,栗蒲突出重耿光。
弄蹄驴子骥莫及,踢出保寿今开堂。
三圣休更推僧出,此公毒手难近傍。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