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制安居处,凡夫路不同。
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
掀翻毗卢楼阁,只在顷刻。
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圣制安居处,凡夫路不同。
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
掀翻毗卢楼阁,只在顷刻。
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这首宋朝时期的禅宗偈颂,由释智朋所作,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佛教哲理。"圣制安居处,凡夫路不同",暗示了佛与凡人的生活道路截然有别,佛祖的智慧和常人的日常生活境遇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阐述了佛教中的"三世皆空"观念,认为时间是相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瞬息万变,无法永恒把握。
"掀翻毗卢楼阁,只在顷刻",比喻世间万物的无常,即使是看似稳固的佛塔,也在瞬间变化无常。"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进一步强调了佛并非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空间,而是超越世俗的界限,无所不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佛性的普遍性,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真实意义和解脱之道。
拍碎红牙,一声上、梁尘暗落。
纨扇掩、雏莺叶下,巧呈绰约。
字字只愁郎幸浅,声声似怨年华薄。
坐中人、相顾感幽怀,添萧索。
歌暂阕,杯交错。
人又去,情怀沪。
那堪听风雨,渭城吹角。
去去已离闽岭路,行行渐近滕王阁。
便无情、山海会相逢,坚心著。
惨惨枯梢,初疑似、真酥点滴。
见深红蒂萼,方认早梅消息。
粉艳牵连春意动,冰姿照映霜华白。
伴苍松、修竹似幽人,相寻觅。
香远近,枝南北。
幽涧畔,疏篱侧。
便佣儿贩妇,也知怜惜。
渭水渔翁方入社,西湖处士成陈迹。
爱平生、炯炯岁寒心,无今昔。
倚阑观四远。
近有客登临,故相磨难。
山形欠舒展。
小峰峦云树,晦明更变。
江淮楚甸。
又何曾、分明在眼。
但临深、自觉身高,未可便名博见。
休辨。
吾心乐处,不要他人,共同称善。
痴儿浅浅。
因他谩说一遍。
问还知宴坐,回光收视,大地河山尽现。
待於中、会得些时,举觞奉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