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若天外,茅屋不劳扃。
避石松形古,当泉竹脚青。
虫声秋入户,山色晚宜亭。
更自闻寒籁,林僧夜教经。
高居若天外,茅屋不劳扃。
避石松形古,当泉竹脚青。
虫声秋入户,山色晚宜亭。
更自闻寒籁,林僧夜教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生活情景,充满了自然与宁静之美。首句“高居若天外,茅屋不劳扃”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山居环境的超脱与自由,仿佛远离尘世,连门都不需要关闭。接着,“避石松形古,当泉竹脚青”两句,通过“避石”和“当泉”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山中松树的古老形态和竹子在泉水边生长的生动景象,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生命力。
“虫声秋入户,山色晚宜亭”则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的静谧与和谐,秋日的虫鸣似乎直接进入了屋内,而傍晚的山色则与亭台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氛围。最后,“更自闻寒籁,林僧夜教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音的敏感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即使在寒冷的夜晚,也能听到林间的低语,仿佛是林中僧侣在夜晚教授佛经,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禅意,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青山甚不远,每因尘事疏。
百念搅胸次,岂知山有无。
君无适俗韵,常似山中居。
出处本无二,梦觉固不殊。
不知此山堂,始性从何途。
未尝走道路,亦不用舟车。
溪流与山色,相对若有馀。
此地甚闲旷,如君心地初。
行云映远树,中有此田庐。
如今遂安处,始验实不虚。
得非神所相,无乃道力扶。
亲朋在左右,不待折简呼。
往来一笑乐,胜有十轮朱。
何须从范子,辛苦泛五湖。
亦不学泪溺,远去斯人徒。
从容万事表,在我不在渠。
欣然理前梦,已胜在华胥。
羡君须作缘坡竹,饱饭我诗声彻屋。
闭门不出动经旬,坐看禅房花柳簇。
却记冰霜动地时,半夜小园风折木。
一尊相对任浊清,三径闲行漫松菊。
长篇短句动盈轴,想像清香有馀馥。
问君何以得此妙,未润只缘山有玉。
我穷犹敢和君诗,不留和气满脐腹。
搜寻险韵少工夫,敢与诸公斗迟速。
云涛际天江北路,郡古人稀春欲暮。
平生想像睡足庵,颇见王杜安身处。
十年兵火庵已坏,草莽连岗穴狐兔。
使君初来席未暖,重就新斋立窗户。
疏疏脩竹带泉石,历历幽光点烟雾。
竹楼月波不寂寞,雪堂东坡复共住。
昔者同遭盗贼扰,今者定蒙神物护。
使君忘言坐搔首,抖擞衣襟脱巾履。
下帘高枕百吏散,一任江头风断渡。
会思王杜与新诗,梦里相逢得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