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利钓名者,纷纷三峡中。
何人化为石,又作钓鱼翁。
钓利钓名者,纷纷三峡中。
何人化为石,又作钓鱼翁。
这首诗《石渔翁》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通过对“钓利钓名者”的讽刺与对“化为石,又作钓鱼翁”的石渔翁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世态炎凉和人性追求的深刻洞察。
首句“钓利钓名者,纷纷三峡中”,以“钓利”和“钓名”两个词,直接点明了那些为了个人利益和名誉而奔波忙碌的人们,他们如同在三峡中穿梭,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繁忙、急切的景象。这里的“三峡”,不仅指地理上的三峡,更象征着人生的艰难险阻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接着,“何人化为石,又作钓鱼翁”,这一句则转向了对一个不同寻常人物的描述。诗人想象有人在经历了世间的种种磨难后,最终选择了隐退,化身为石,但即便如此,他的内心仍保持着对钓鱼的热爱,仿佛成为了真正的“钓鱼翁”。这种转变,既是对前一句中“钓利钓名者”的反讽,也是对坚守自我、不为世俗所动的精神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人性在面对诱惑时的复杂性,以及在历经沧桑之后可能选择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王十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既具现实批判意味,又富含哲理思考的作品。
郎若东流水,永逝无还期。
妾若茑萝丝,松折犹逶迤。
三日为君妇,未识君容仪。
含羞侍君疾,但觉心酸悲。
哀风出穗闼,夜夜啼羁雌。
白头自兹始,九死亮不移。
郎有堂上亲,郎有柩下儿。
仰事兼俯育,劳瘁妾不辞。
遂此区区心,愿赴黄泉期。
大运岂遽非,哲人遂云徂!
我见谋国臣,太息无良图!
岂意匹马来,开门纵长驱。
争降何纷然,常恐后至诛!
贤哉二千石,从容捐厥躯!
夫子庄而简,薄官初剖符。
不谓贞松姿,临难表所殊!
独湔嵇绍血,莫污温序须。
我生既已幸,我志宁可渝!
乘舆咫尺间,岂复辞崎岖!
回脰望延津,吁嗟烈丈夫!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道。
江南何所思,佳人委秋草。
灵衣张空房,流尘积輀旐。
穗帐明月来,岂若平生好!
葱葱玉树枝,凋摧亦已早。
朝为艳阳花,夕暮成枯槁。
人生少得意,得意难竟保。
弃置勿复思,忧伤徒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