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岫烟眉蹙。问山灵、公归底处,武夷天目。
瑶瑟朱弦三叹后,乐府遗音待续。
早凋尽、故家乔木。
百本异书落谁手,剩日知、十卷亭林录。
还拟付,阿新读。贺公家在柯山曲。
二十年、京尘满鬓,未亲湖渌。
不预日斜庚子事,差免西台恸哭。
谁与荐、春山黄独。
白雪楼中青裙妇,卖珠回、自补牵萝屋。
歌再阕,裂横竹。
越岫烟眉蹙。问山灵、公归底处,武夷天目。
瑶瑟朱弦三叹后,乐府遗音待续。
早凋尽、故家乔木。
百本异书落谁手,剩日知、十卷亭林录。
还拟付,阿新读。贺公家在柯山曲。
二十年、京尘满鬓,未亲湖渌。
不预日斜庚子事,差免西台恸哭。
谁与荐、春山黄独。
白雪楼中青裙妇,卖珠回、自补牵萝屋。
歌再阕,裂横竹。
这首诗以越地山峦的烟雾比喻女子的愁眉,询问山灵关于某位人物的去向,提及武夷和天目,暗示了隐逸或远方的意象。诗人感叹乐府遗韵的流失,以及家族典籍的凋零,期待有人能继续传承。他提到十卷亭林录,可能是指重要的文献,打算将其交给名叫“阿新”的人阅读。
接着,诗人转而回忆贺公,他曾居住在风景优美的柯山,但如今满头白发,远离湖光山色。庚子年间发生的事件让贺公未能参与,从而避免了更大的悲痛。诗人想象一位住在白雪楼中的妇人,她或许在卖珠之余,还在修补自己的小屋,生活简朴而坚韧。最后,诗人以歌声再次结束,伴随着竹笛的裂响,充满了深深的哀思和对逝者的怀念。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历史和个人经历的交织,表达了对故人的追忆和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展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