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使殊方远,朝仪旧典行。
浮天无尽处,望日计前程。
暂喜孤山出,长愁积水平。
野风飘叠鼓,海雨湿危旌。
异俗知文教,通儒有令名。
还将大戴礼,方外授诸生。
诏使殊方远,朝仪旧典行。
浮天无尽处,望日计前程。
暂喜孤山出,长愁积水平。
野风飘叠鼓,海雨湿危旌。
异俗知文教,通儒有令名。
还将大戴礼,方外授诸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使者远赴异域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外交使节的壮阔情怀和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诗人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使者的孤独与挑战,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诏使殊方远,朝仪旧典行"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其中“诏使”一词显得庄重而隆重,指代着皇帝的命令和使者的尊贵身份。"朝仪旧典行"则展现了对传统礼仪的遵循与尊崇。
接下来的"浮天无尽处,望日计前程",诗人以“浮天”象征广阔无垠的空间和时间,不仅是对使者旅途中景色的描绘,也寓意着使命的深远与艰巨。
"暂喜孤山出,长愁积水平"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使者的同情和理解。"孤山"象征着孤独与挑战,而"长愁"则表达了对旅途中种种不易的深切感慨。
"野风飘叠鼓,海雨湿危旌"两句,以生动的自然景象烘托出使者的艰难行程。"野风飘叠鼓"给人以战鼓鸣响、警报连连之感,显示了边疆地区的紧张气氛;而"海雨湿危旌"则形象地描绘了雨水浸湿旗帜的情景,凸显了海外使节的艰辛。
诗人在"异俗知文教,通儒有令名"中表达了对文化交流和学术传承的重视。这里的“异俗”指的是不同于中原的风俗习惯,而“文教”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通儒有令名”则意味着使者不仅是政治使节,还是文化使节,其所到之处都能传播儒家学说。
最后两句"还将大戴礼,方外授诸生"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这里的“大戴礼”指的是儒家经典《仪礼》和《礼记》的重要性,而“方外授诸生”则意味着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播至海外,赋予使节以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使者远行的壮丽画面,更深层次地展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与影响,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感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