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贵先宗,衡门栖道风。
传心晤有物,秉化游无穷。
学奥九流异,机玄三语同。
书乃墨场绝,文称词伯雄。
白屋藩魏主,苍生期谢公。
一祗贤良诏,遂谒承明宫。
补衮望奚塞,尊儒位未充。
罢官七门里,归老一丘中。
尝忝长者辙,微言私谓通。
我行会稽郡,路出广陵东。
物在人已矣,都疑淮海空。
王氏贵先宗,衡门栖道风。
传心晤有物,秉化游无穷。
学奥九流异,机玄三语同。
书乃墨场绝,文称词伯雄。
白屋藩魏主,苍生期谢公。
一祗贤良诏,遂谒承明宫。
补衮望奚塞,尊儒位未充。
罢官七门里,归老一丘中。
尝忝长者辙,微言私谓通。
我行会稽郡,路出广陵东。
物在人已矣,都疑淮海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题目为《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以广好事》。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对朋友或同僚离别之情和对其美好品德的赞颂之作,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友人所处环境与自身境遇的感慨。
首句“王氏贵先宗,衡门栖道风”描绘了一个家族背景深厚、教育传统悠久的画面。"衡门"指的是古代官宦之家,而"栖道风"则形象地表达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和修养。
接着,“传心晤有物,秉化游无穷”表达了诗人对王氏家族精神传承的赞美,以及他们文化教育的深远影响。这里的“传心”指的是精神上的传递,而"秉化"则是持守和推广文明的意思。
在“学奥九流异,机玄三语同”一句中,诗人进一步强调了王氏家族成员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能够融汇各家之长,并且在深邃的哲理中寻找到共通之处。"九流"指的是儒、道、佛等各种学说,而"机玄三语同"则表明了对复杂事物的深刻理解和简洁表达。
“书乃墨场绝,文称词伯雄”赞扬了王氏家族成员在文学上的造诣,他们的文章如同艺术品一般珍贵,能够与古代文豪相媲美。"墨场"指的是文人的笔下江山,而"词伯"则是对文学成就的一种尊称。
接下来,“白屋藩魏主,苍生期谢公”一句似乎是在提及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但在此诗中更多地被用来作为对王氏家族成员品格高尚的又一种佐证。"白屋"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居所,而"藩魏主"则可能是一位地方官员,"苍生"和"谢公"可能是对某些人的尊称或别称。
然后,“一祗贤良诏,遂谒承明宫”表达了诗人对于王氏家族成员能够得到朝廷的认可并接受重要使命的赞赏。这里的“一祗”意味着一次性的命令,而"贤良诏"则是对有才德之人的称呼,"遂谒承明宫"表达了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
诗人在“补衮望奚塞,尊儒位未充”中继续赞扬王氏家族成员的才能和学问,以及他们在仕途上的进展。这里的“补衮”可能是指补充衣物或修饰,而"望奚塞"则可能是一种期待或等待的状态。"尊儒位未充"表达了诗人对王氏家族成员在学术界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关切。
“罢官七门里,归老一丘中”则描绘了一种退隐田园的生活状态,这可能是对王氏家族某个成员晚年境遇的一种提及或想象。"七门里"指的是官府,而"一丘中"则形象地表达了退隐后的平静和安逸。
在“尝忝长者辙,微言私谓通”中,诗人通过对王氏家族成员智慧的赞扬,以及他们能够与古代圣贤沟通思想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对其品德学问的一致认可。"尝忝"意味着尝试或探讨,而"长者辙"则是对有智之人的尊称,"微言私谓通"表达了深邃思想的交流和理解。
最后,“我行会稽郡,路出广陵东。物在人已矣,都疑淮海空”表现了诗人对于友人所处环境的感慨,以及对未来某些事情可能发生变化的隐忧。这里的“会稽郡”可能是指某种会晤或聚集,而"路出广陵东"则描绘了一种行进的方向和场景。"物在人已矣"表达了对某些事物已经发生变化的感慨,而"都疑淮海空"则是对于未来情况的一种猜测或不确定性。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王氏家族成员品德学问的赞美,以及对其生活境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美好事物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不可预测的感慨。
穆陵老进士,归侍白云乡。
前辈风流远,斯文感慨长。
平生足千载,盛德在诸郎。
斜日城头路,寒梅立莽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