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诗家称剪裁,跨虚相继有楼台。
水涵春碧雨初霁,山露晓青云半开。
宝塔礼终僧室静,粉墙题罢使车回。
此时欲结香莲社,祇为陶潜醉不来。
何事诗家称剪裁,跨虚相继有楼台。
水涵春碧雨初霁,山露晓青云半开。
宝塔礼终僧室静,粉墙题罢使车回。
此时欲结香莲社,祇为陶潜醉不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寺庙图景。开篇“何事诗家称剪裁,跨虚相继有楼台”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艺术与建筑美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连绵不断的楼台景观的描摹。
接下来的“水涵春碧雨初霁,山露晓青云半开”四字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春日雨后山川清新的画面。这里,“水涵春碧”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清澈与春意的盎然,而“雨初霁”则是对雨过天青景象的细腻刻画。“山露晓青云半开”中的“山露”描绘了山间晨露的晶莹,“云半开”则营造出一幅天地交辉、云端若隐若现的意境。
第三句“宝塔礼终僧室静,粉墙题罢使车回”通过对寺庙中结束的仪式和僧侣安静的生活场景,以及诗人在粉墙上题字后离去的情形,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禅意。
最后,“此时欲结香莲社,祇为陶潜醉不来”表明了诗人想要结成一个以品味高雅为宗旨的文人团体,但因为陶渊明(陶潜)的不在而感到遗憾。这里的“香莲社”象征着一种清幽脱俗的文化追求,而“祇为陶潜醉不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陶渊明那种超然物外、醉心于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的向往和敬佩。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寺庙景观和僧侣生活的细腻描写,以及对文人团体的憧憬,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佛法之静以及文学之雅的深刻情感与理想追求。
老火尚偃蹇,稚金殊踧踖。
雨如甑笠汗,但作气蒸赫。
思君屡欲往,露顶不可帻。
坐怀屋漏下,蜗牛颇争席。
屋漏人自佳,泥沙卧圭璧。
我衰了无营,饱睡梦书策。
家贫苦无书,岂复有漂麦。
不了汤饼事,可致万钱客。
正须裹饭来,濯足水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