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于物质生活的看法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淡然态度。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两句以池中之鱼和桑下之女为比喻,表达了人们往往只知其所处环境而不知更广阔世界的局限性。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这两句通过对比贫穷家庭中的劳作与富有家庭中的奢华生活,描绘了社会生活的差异。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宿命论,即认为人的认知和理解仅限于所赋予的环境和条件。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这里的“越娃”和“韩娥”都是古代美女的名字,诗人通过对这些美好事物的回忆,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感,即尽管这些美好存在,但对于平凡女子来说,这些只是远离其生活的东西。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这两句表明了由于不曾接触过珍贵之物,所以也就没有那种追求奢华的心思。
最后,“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这里的“赵飞燕”是汉成帝时的皇后,以美貌著称。诗人通过提及她那豪华的装饰,反衬出普通女子的朴素无华。
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勾勒出了一个既有自知之明又不失超然物外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驱车出郭门,四顾心茫茫。
玄蝉不知愁,十百号枯桑。
东北有故宫,云是许旌阳。
旌阳昔仙去,鸡犬亦随翔。
云何誇毗子,乾没走康庄。
徂年不可挽,绿发忽已苍。
我欲拂衣垢,驻景吸晨光。
驾言从朱陵,荒兮其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