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味人所嗜,子独味于道。
味道夫如何,羲经日穷讨。
大而天地外,细则秋毫杪。
所遇各有味,咀嚼期了了。
至味不可言,惟应自知好。
非苦亦非甘,忘饥复忘饱。
澹泊养吾神,泰和沃吾抱。
长年味斯味,兀兀不知老。
掩卷坐忘言,见此庭前草。
晴光宿雨收,远色连天杳。
咄彼刍豢徒,胡为养其小。
厚味人所嗜,子独味于道。
味道夫如何,羲经日穷讨。
大而天地外,细则秋毫杪。
所遇各有味,咀嚼期了了。
至味不可言,惟应自知好。
非苦亦非甘,忘饥复忘饱。
澹泊养吾神,泰和沃吾抱。
长年味斯味,兀兀不知老。
掩卷坐忘言,见此庭前草。
晴光宿雨收,远色连天杳。
咄彼刍豢徒,胡为养其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绂创作,题为《味易斋为周叔训赋》。诗中以“厚味”开篇,引出对“道”的独特品味与追求。诗人认为,品味之道不仅在于物质的丰富与满足,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深刻理解与领悟。
诗中提到“大而天地外,细则秋毫杪”,表达了品味之道既宏大又细微,既关乎宇宙万物,也涉及个人感知的极致。接着,“所遇各有味,咀嚼期了了”则强调了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值得品味之处,重要的是用心去体验与理解。
“至味不可言,惟应自知好”一句,点明了真正的美味难以用言语表达,只能通过个人的内心感受来体会。这种美味并非简单的苦或甜,而是能让人忘记饥饿与饱足,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澹泊养吾神,泰和沃吾抱”进一步阐述了品味之道对于精神修养的重要性,通过淡泊名利,内心得到平和,从而滋养心灵,增强内心的包容与和谐。
最后,“长年味斯味,兀兀不知老”表达了长期沉浸在品味之道中的乐趣,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体现了这种追求的持久与深远。
“掩卷坐忘言,见此庭前草”则是诗人通过阅读后的感悟,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庭前的草木皆成为品味的对象,进一步深化了对品味之道的理解与体验。
整首诗以“味”为核心,探讨了品味之道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它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独特的审美情趣。
鳌禁辍颇牧,熊轼赖龚黄。
一时林莽千险,蜂午要驱攘。
金版六韬初试,烟敛山空野迥,低草见牛羊。
旒纩释南顾,戈甲濯银潢。玉书下,褒懿绩,促曹装。
帝宸天近,红旆东去带朝阳。
归辅五云丹陛,回首楚楼千里,遗爱满潇湘。
应记依刘客,曾此奉离觞。
轮蹄旦旦风尘表,入眼群山青未了。
刺藤迎日子先红,荞麦得霜花渐老。
丛祠诡怪画村疃,古寺骞腾出林杪。
征衫多次逐飞鸢,下担有时随宿鸟。
初晴得去恨迟迟,独夜不眠忧悄悄。
公如老骥暂伏枥,我类游鳞终屈沼。
一朝王事有期会,百里民情同探讨。
详于禹贡辨等级,明似离娄烛幽眇。
高依丘垄或微收,低近陂塘翻尽槁。
凶荒有数合均一,报应于中又分晓。
不能究实害非浅,傥使从宽恩岂小。
兹行到处欲春风,批放莫教分数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