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诗人以酒为乐,借此抒发胸臆。在这首《月下独酌四首·其二》中,李白以其特有的豪放笔调,表达了对饮酒的热爱与哲学思考。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这两句诗通过设问,提出一个假设:如果天地都不爱酒,那么自然界中就不会有与酒相关的事物存在。这既是对自然法则的一种颂扬,也隐含了诗人个人对于饮酒行为的辩护。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上面的假设,如果天地都喜欢酒,那么人的喜好也不应该受到谴责。这里的“清比圣”和“浊如贤”分别指代不同品级的酒,以及饮酒后人的高洁或平实状态,显示出诗人对酒的深刻理解。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达到精神境界的看法。在李白眼中,即使是贤者和圣人,也不必追求成为神仙,只需通过饮酒来体悟生命的大道与自然的和谐。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最后一句强调了诗人的生活哲学:只要在喝酒中找到乐趣,就无需再向那些清醒人传达什么。这句话也反映出李白对个体感受的尊重和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的饮酒豪情,更透露出他对于生命、自然与个人自由的深刻见解。
郑家娇婢解吟诗,和靖风流想见之。
遗址误寻高菊涧,前身应是谢芳姿。
踏青春访琼姬墓,飞白宵题玉女牌。
更乞茂漪书一过,簪花楷法妙临池。
客且去,客且去,村店高房健儿住。
朔方调来十万兵,兵车满道村人惊。
停骖且致问,主人告予病。
店家三月当官差,有肉无鱼众兵忿。
青州大吏操军符,遣官督兵兵怒呼。
我侪出身冒白刃,安能饥饿为驰驱。
昨夜天南望烽燧,贼氛已近兰陵地。
官军何日出山东,道傍布席摴蒱戏。
我行度柴关,山光惊我马。
密雪方未阑,飞花浩如泻。
万岭堆水银,乾坤一大冶。
走兽交横奔,冻禽窜荒野。
挥手舞岩巅,吾生此潇洒。
忽忆少年时,牵狗从猎者。
射虎层冰中,穷追绝壁下。
几岁驰虚名,业多用逾寡。
久逸筋力颓,回头泪盈把。
雨气不能尽,散作满园烟。
好风何处来,荷叶为翩翩。
群花浴三日,意态柔且鲜。
幽人倾两耳,竹外鸣新泉。
啁啁一鸟歇,阁阁群蛙连。
暝色起乔木,断虹媚远天。
蜗过有残篆,琴润无断弦。
凭阑意清悄,与鸥相对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