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公言地,标名姓必臧。
江山如得助,谈笑若为妨。
均赋乡原肃,详刑郡邑康。
官箴居座右,夙夜算难忘。
公事公言地,标名姓必臧。
江山如得助,谈笑若为妨。
均赋乡原肃,详刑郡邑康。
官箴居座右,夙夜算难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处理公务时的严肃与认真态度。开篇“公事公言地,标名姓必臧”表明他对待公务的公正无私,以及对于姓名和族姓的郑重记录。这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名分的重视,也反映出诗人的职业操守。
紧接着,“江山如得助,谈笑若为妨”则形象地表达了他面对自然环境时的感受,以及与同僚交流时的谨慎态度。这里的“江山”代表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而“谈笑”则是日常交往中轻松愉快的一面,但诗人却将之视作潜在的干扰,显示出他工作中的专注与严肃。
第三句“均赋乡原肃,详刑郡邑康”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公务处理上的细致和谨慎。这里的“均赋”指的是平均分配或处理,“乡原”可能是指乡村田野,而“详刑”则表明他对于法律制度的详尽理解与执行。在古代中国,郡邑是行政区划单位,“康”字意味着安宁和平稳。
最后,“官箴居座右,夙夜算难忘”则揭示了诗人对职责的忠诚与不懈追求。这里“官箴”即公务上的规章制度,是他工作时随身携带的准则;“居座右”意味着这些规章制度总是置于他的身边,提醒着他。而“夙夜算难忘”表达了诗人日夜不懈地思考和回忆,以确保这些职责和规章不会被遗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一位宋代官员的职业操守与精神状态。
虽有柴门常不关,片云孤木伴身闲。
犹嫌住久人知处,见拟移家更上山。
岸凿青山破,江开白浪寒。
日沉源出海,春至草生滩。
梓匠防波溢,蓬仙畏水干。
从今疏决后,任雨滞峰峦。
不侵南亩务,已拔北江流。
涪水方移岸,浔阳有到舟。
潭澄初捣药,波动乍垂钩。
山可疏三里,从知历亿秋。
兰无香气鹤无声,哭尽秋天月不明。
自从东野先生死,侧近云山得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