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怨声常满耳,纷纷女巫未沉水。
天教我侯慰远人,坐令盗贼化君子。
期年仁政遍人人,抚之如子不须嗔。
吏民欲欺亦不忍,出言洞见胸中真。
要图书问久已绝,人皆巧中渠宁拙。
优游黄卷有馀欢,此志不回端截铁。
昔年怨声常满耳,纷纷女巫未沉水。
天教我侯慰远人,坐令盗贼化君子。
期年仁政遍人人,抚之如子不须嗔。
吏民欲欺亦不忍,出言洞见胸中真。
要图书问久已绝,人皆巧中渠宁拙。
优游黄卷有馀欢,此志不回端截铁。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邓肃的作品,名为《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诗中通过对古代女巫之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于仁政与教化民众的深刻理解。
昔年怨声常满耳,纷纷女巫未沉水。
这两句诗回顾了过去充满怨言的声音,而女巫虽被诛却精神不灭。这里的“怨声”可能指的是民众对统治者的不满声音,“女巫”则象征着古代用来沟通人神、安抚民心的一种手段。
天教我侯慰远人,坐令盗贼化君子。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仁政的理解,即通过上天的教诲去安抚远方的人们,使之由不法变为守礼之人。这里“天教”指的是自然法则或道德准则,“我侯”代指统治者。
期年仁政遍人人,抚之如子不须嗔。
这两句强调了长久的仁政能够普及每一个人,就像父母抚养孩子一样,不需要愤怒去责备。这里“期年”意指长时间,“仁政”是治国理念的一种。
吏民欲欺亦不忍,出言洞见胸中真。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员和百姓之间关系的看法,即即便有欺骗之心,但终究不忍心去做,因为话语能够透露内心的真实想法。这里“吏民”指的是官员与民众,“出言”是指说话。
要图书问久已绝,人皆巧中渠宁拙。
这两句则转向了作者对于学习古籍和智慧的态度,认为虽然寻求智慧的路已经断绝,但人们都能在复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要图”意指追求,“书问”是询问书中的智慧。
优游黄卷有馀欢,此志不回端截铁。
最后两句展现了作者对于阅读经典和坚持信念的喜悦,虽然外界可能有阻碍,但内心的志向不会改变。这里的“黄卷”指的是古代书籍,“馀欢”是剩余的快乐,“此志”是指内心的决心,“端截铁”则象征着坚定不移。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仁政、教化和个人信念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古典文化的尊重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