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垂台耀扫欃枪,寿献香山祝圣明。
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
衣冠南面薰风动,文字东方喜气生。
从此登封资庙略,两河连海一时清。
天垂台耀扫欃枪,寿献香山祝圣明。
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
衣冠南面薰风动,文字东方喜气生。
从此登封资庙略,两河连海一时清。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庆典景象。开篇“天垂台耀扫欃枪,寿献香山祝圣明”两句,通过对天空中飘扬的旗帜和地面上供奉的香案及祝愿皇帝永寿的图景,营造出一种喜庆和庄严的氛围。
接下来的“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两句,则具体描绘了宫廷内外的乐舞与锣鼓之声,表现出一个隆重而热烈的节日场面。其中,“丹凤楼”作为皇宫中的建筑,象征着皇权的尊贵和威严,而“金鸡竿下”,则是对仪式上使用的金饰装饰的锣鼓进行形象地描述。
诗中间的“衣冠南面薰风动,文字东方喜气生”两句,从服饰和文书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了节日庆典的盛况。衣冠指的是朝臣们的正统服饰,他们面向南方,这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有尊重与敬畏之意;“薰风动”则是形容他们服饰随微风飘扬,显得非常生动。同时,“文字东方喜气生”则表明了朝廷的文书和礼仪都充满了吉祥而喜悦的情绪。
最后两句“从此登封资庙略,两河连海一时清”,诗人通过对古代圣贤祠庙的尊崇,以及对国土安宁的表达,把节日庆典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联系起来。这不仅展示了皇权的正统性,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整首诗通过描绘元旦朝贺盛况,展现了一幅宏伟壮丽、充满喜庆氛围的图景,同时也表达了对皇帝圣明与国泰民安的祝愿。
胜处心知只耳闻,却因君句得奇芬。
海天昏黑龙行雨,楼阁青红蜃吐云。
仙境烟霞从痼疾,诗家风月要平分。
悠然佳兴谁能败?俗吏当前自纠纷。
青山偃蹇与世疏,只将秀色供吾徒。
知君如我有山癖,深探远讨吾不如。
金灯峰上诗千首,挂镜台前一杯酒。
人间万事尽浮云,故人曾为相思否?
云边鸾凤玉鞭鸣,跛鳖蹒跚叠茧生。
天末碧云凝远思,夕阳无语下西城。
汴梁宫中绛绡梅,移向汴河堤上栽。
青条团掿杏花颗,琐细向阳才半开。
张公小队呼我饮,风色偃髯寒气凛。
玉衔径踏黄河冰,貂帽飒檐掀紫锦。
金鞍细马歌舞人,雪压小桥不动尘。
入门下马簇花宴,红莲旧府花正新。
玉川金波碧香酒,折花遍插分素手。
春透寒梢未全绽,风流正要胭脂瘦。
赏梅不用歌落梅,缓歌却著银笙催。
爱香细撷生霞蕊,浮动云腴嚼一杯。
本是前村冷澹花,不称王侯将相家。
明朝会散更向明月底,藉雪冻吟疏影里。
万牛来丘山,大厦高崔嵬。
当年谁苦辛,遗此千岁材。
手持百松子,与之俱倾颓。
殷勤嘱造物,为护荒山隈。
今来见毫末,喜溢苍烟堆。
十年望根立,百年排风雷。
自此千万年,再见明堂开。
东家十年计,戢戢千头栽。
岂不早有望,求此良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