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破滁阳亭屡易,亭亡今又几经年。
峰回路转势不改,木秀阴繁直到巅。
流下山泉音若咽,烧馀寺刻块如拳。
柴王一殿今何在,衰草残烟护晓娟。
未破滁阳亭屡易,亭亡今又几经年。
峰回路转势不改,木秀阴繁直到巅。
流下山泉音若咽,烧馀寺刻块如拳。
柴王一殿今何在,衰草残烟护晓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景沂的《草(其二)》,通过对滁阳亭的变迁和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出历史沧桑与自然永恒的主题。首句"未破滁阳亭屡易,亭亡今又几经年"表达了亭子多次更换,历经岁月洗礼的感慨。接下来的"峰回路转势不改,木秀阴繁直到巅"描绘了山势的蜿蜒起伏和树木的茂盛繁阴,显示出大自然的坚韧与生机。
"流下山泉音若咽,烧馀寺刻块如拳"通过山泉潺潺和寺庙遗址的刻画,传递出一种静寂而苍凉的历史氛围。最后两句"柴王一殿今何在,衰草残烟护晓娟"以询问柴王殿的遗迹,以及眼前衰草和晨雾的景象,表达了对往昔荣光消逝的深深怀念。
整体上,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富有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哲理。
万里飞章万里情,高山流水韵锵鸣。
不知郢曲堪谁和,欲强陶琴向月横。
故里惊看公矍铄,内台声重子宁馨。
等閒木石休轻弃,洛社风流旧有名。
沙溪参藩今总宪,袖里龙泉金百炼。
春生秋杀天何私,白日青天人共见。
有脚阳春去复来,广人再睹春风面。
帝念湖南为帝乡,右辖须得千夫良。
简俾明公捧檄行,直从岭表趋岳阳。
薇垣三日足甘雨,湖岳为尔生辉光。
甘泉野老无拘束,脚底洞天三十六。
神游衡岳四十年,祝融招手坐青玉。
愿公无禁朱陵关,鹤驭来时春草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