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甸悲笳切,愁仍倚柁楼。
沙清悬月白,崖合涌江流。
客泪鱼龙夕,边尘鸿雁秋。
如逢采莲者,悽恻荡虚舟。
海甸悲笳切,愁仍倚柁楼。
沙清悬月白,崖合涌江流。
客泪鱼龙夕,边尘鸿雁秋。
如逢采莲者,悽恻荡虚舟。
这首《江夜》由明代诗人戴䲀所作,描绘了一幅夜晚江边的凄美景象。
首句“海甸悲笳切”,以悲笳之声开篇,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仿佛海畔的悲鸣声直击人心,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愁仍倚柁楼”一句,点明了诗人身处船头,面对江面,内心充满愁绪,这种孤独与忧郁的情绪在静谧的夜晚显得尤为强烈。
“沙清悬月白,崖合涌江流。”这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边的景色。月光洒在清澈的沙滩上,一片洁白,而江水则在崖壁的映衬下,似乎在涌动,赋予了画面动态之美。这样的景致,既宁静又富有生机,与前文的愁绪形成对比,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客泪鱼龙夕,边尘鸿雁秋。”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鱼龙在夜晚的眼泪,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悲伤;边疆的尘土和南飞的大雁,则寄托了对远方家乡的思念。这一联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
最后,“如逢采莲者,悽恻荡虚舟。”诗人想象如果遇到采莲的人,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情境。采莲者在水上轻舟荡漾,与诗人独自倚靠在船头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诗人的孤独感。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有人陪伴,共同分享这份孤独与哀愁的心情。
整体而言,《江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孤独与思乡之情的深刻反思。
胡风不开花,四气多作雪。
北人尚冻死,况我本南越。
古来犬羊地,巡狩无遗辙。
九土耕不尽,武皇犹征伐。
中天有高阁,图画何时歇?
坐恐塞上山,低于沙中骨。
漂泊来千里,讴谣满百城。
汉家尊太守,鲁国重诸生。
俗变人难理,江传水至清。
船经危石住,路入乱山行。
老得沧州趣,春伤白首情。
尝闻马南郡,门下有康成。
离别江南北,汀洲叶再黄。
路遥云共水,砧迥月如霜。
岁俭依仁政,年衰忆故乡。
伫看宣室召,汉法倚张纲。
向风长啸戴纱巾,野鹤由来不可亲。
明日东归变名姓,五湖烟水觅何人。
一子落天上,生此青璧枝。
歘从山之幽,斸断云根移。
劲挺隐圭质,盘珊缇油姿。
叶彩碧髓融,花状白毫蕤。
棱层立翠节,偃蹇樛青螭。
影澹雪霁后,香汎风和时。
吾祖在月竁,孤贞能见怡。
愿老君子地,不敢辞喧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