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皆学龙,吹笙皆学凤。
又于笙笛间,高下不相中。
得其精者稀,得其粗者众。
况于真出音,千岁不复梦。
尔为学笙欤,颇已臻妙弄。
吹笛皆学龙,吹笙皆学凤。
又于笙笛间,高下不相中。
得其精者稀,得其粗者众。
况于真出音,千岁不复梦。
尔为学笙欤,颇已臻妙弄。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答中上人卷》,主要描绘了笙笛演奏技艺的精湛与普及。首句“吹笛皆学龙,吹笙皆学凤”形象地比喻吹奏者模仿龙凤之声的高雅追求,显示出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向往。接下来,“又于笙笛间,高下不相中”则指出在实际演奏中,技术的高低差异明显,能掌握精髓的人寥寥无几,而粗浅者却不少。
“况于真出音,千岁不复梦”进一步强调真正高水平的音乐,如同千年的梦幻般难得一见,表达了对高超技艺的赞叹和对音乐真谛的追求。最后两句“尔为学笙欤,颇已臻妙弄”,是对对方学习笙技已达到高妙境界的肯定和赞赏。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赞美,既揭示了音乐艺术的层次感,也表达了诗人对技艺精湛者的敬佩之情。
邺城城南青雀来,五楼突兀肩三台。
胡桃万瓦净如水,春阴不敢生莓苔。
檐雨阑干三百尺,多年雨啮空阶石。
繁华已逐水东流,断甓时从耕者得。
可怜此君落君手,爱之不博连城璧。
锡花如雪错菱花,小字兴和犹可识。
晴窗拂拭支桐君,上下一般蛇蚹纹。
哀蝉遽止不成弄,千古雨声愁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