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城南青雀来,五楼突兀肩三台。
胡桃万瓦净如水,春阴不敢生莓苔。
檐雨阑干三百尺,多年雨啮空阶石。
繁华已逐水东流,断甓时从耕者得。
可怜此君落君手,爱之不博连城璧。
锡花如雪错菱花,小字兴和犹可识。
晴窗拂拭支桐君,上下一般蛇蚹纹。
哀蝉遽止不成弄,千古雨声愁杀人。
邺城城南青雀来,五楼突兀肩三台。
胡桃万瓦净如水,春阴不敢生莓苔。
檐雨阑干三百尺,多年雨啮空阶石。
繁华已逐水东流,断甓时从耕者得。
可怜此君落君手,爱之不博连城璧。
锡花如雪错菱花,小字兴和犹可识。
晴窗拂拭支桐君,上下一般蛇蚹纹。
哀蝉遽止不成弄,千古雨声愁杀人。
这首诗描绘了李辅之得到的一块来自邺南城的注雨瓦筒,用来支撑他的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块瓦筒的独特之处与历史痕迹。
首先,诗人描述了瓦筒的外观,青色的瓦筒仿佛一只飞翔的青雀,矗立在五楼之上,其形状独特,如同肩扛三台。接着,诗人赞美了瓦筒表面的洁净,如同清澈的水面,春日的阴云不敢在此滋生莓苔,凸显出瓦筒的珍贵与不凡。
随后,诗人转向对瓦筒内部结构的描写,三百尺的檐雨,年复一年地侵蚀着空阶的石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繁华已逝,瓦筒见证了往昔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断砖残瓦,被耕者偶尔发现,成为历史的见证。
诗人特别提到,这块瓦筒落入李辅之手中,他珍爱不已,不惜重金,甚至比连城璧还要宝贵。瓦筒上的锡花如雪,错落有致,菱花图案清晰可见,小字“兴和”依然可辨,增添了历史的韵味。晴朗的窗前,李辅之拂拭瓦筒,上下纹理如同蛇蚹般蜿蜒,富有节奏感。
最后,诗人通过哀蝉的突然停止鸣叫,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而瓦筒所承载的历史与故事,却如同千古的雨声,愁煞人心。整首诗通过对瓦筒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连峰青巑岏,一径辟灵异。
我疑混沌初,别有竹天地。
窈窕入寺门,净土空香閟。
凉暄堕丛碧,粉节戛阴翳。
拂云逾万个,石壁飐苍尾。
鲜泪红斑斑,兕角青嶷嶷。老根宅花?,雏篁啸苍蜼。
咽露仙蜩清,餐烟佛禽醉。
解箨蜕轻衣,折条发遥吹。
禅寮有余清,卉木绝浮媚。
石墨色更妍,琢句写肌翠。
夕阳向暝沈,幽龛锁深邃。
翛翛响灵籁,觑客睒秋魅。
四海共一海,九州复九州。
日天一点内,容此大地球。
中国此点中,泰山其垤丘。
人于此点中,广野之蚍蜉。
蜗角国蛮触,征战何时休。
蛟睫巢焦冥,身家无尽谋。
嘒彼天上星,大包四部洲。
一星一世界,数与恒沙侔。
不识一星中,还有人物不。
此星距彼星,难测道里修。
而强牵连之,名曰箕斗牛。
又为分野说,下派燕秦周。
此理恐未然,其说近谬悠。
王良一仆夫,挟策青天头。
世无楚灵均,更与谁咨诹。
蕊阳之山何亭亭,中含玉古元冥精。
非石非玉光晶荧,洞见皎日金乌形。
昔尧命羿射曜灵,九华晃昱眩目睛。
羲仲旸谷贡厥瑛,柱矢一发榑桑清。
流传百世等球琳,祓除魑魅冰镜澄。
燮理阴阳畴勒铭,民无夭札底太平。
方诸空含月魄盈,阳燧徒袭爝火明。
何如诸泥视不瞬,但觉胭脂红晕玉盘赪。
应侣璇玑明堂登,九如爰祝日之升。
扣盘扪籥嗤群盲,日无私照常见黄道行。
髡柳夹车风宛宛,过雨新凉碧阴满。
扁舟坐我平楚中,拂户窥帘光不断。
葭芦鸣叶江洲,桂箭行根成町疃。
浅渚喧投远鸟空,杂花红映青山短。
道人吴语相问讯,采菱江南歌不缓。
恍如鸦轧中流开,各识荆扉傍水款。
杪春邀我忽徂暑,人事牵率非独懒。
吾皇精神与天通,驱龙为霖反枯旱。
羽林车还岁有秋,窃禄端居得间坦。
凛冬看雪应绝奇,莫畏噫气号空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