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中的一段,它巧妙地融合了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和田园生活的意象,展现出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局的感慨。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这八个字源自《易经》,表达了人生的起伏变化和选择。词人借以表达自己在仕途上的进退失据,暗示了他对官场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小人请学樊须稼",樊须是孔子的学生,他请求学习农事,体现了儒家的重实践、轻名利的思想。辛弃疾借此表达了自己愿意回归田园,过简朴生活的愿望。
"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出自《诗经·魏风·伐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词人希望能像古人那样,在简陋的屋檐下悠然度日,享受自然的宁静。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暗指离开纷扰的官场,避开如卫灵公、桓司马这样的权贵人物,表达了词人对政治斗争的厌倦。
"东西南北之人也",表明词人不拘泥于一隅,随遇而安,具有广阔的胸怀。
"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长沮、桀溺是《论语》中隐士的形象,他们拒绝出仕,词人自问为何还要如此奔波劳碌,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引用经书典故,展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体现了辛弃疾深沉的人生哲理和复杂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