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溪行独有谁,溪前明月坐吟诗。
花开世上僧先觉,果熟林中鸟独知。
过水防龙深处起,卧山忆鹿病时饥。
从今应得闲无事,白发一回乌一丝。
长夏溪行独有谁,溪前明月坐吟诗。
花开世上僧先觉,果熟林中鸟独知。
过水防龙深处起,卧山忆鹿病时饥。
从今应得闲无事,白发一回乌一丝。
这首《山居》诗,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鸣雷所作,描绘了山中生活的静谧与深邃,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首句“长夏溪行独有谁”,开篇即以夏日溪边行走的孤独场景入诗,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静谧自适的氛围。接着,“溪前明月坐吟诗”一句,将读者带入一个更加幽静的夜晚,月光洒在溪面上,诗人独自坐在溪边,以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花开世上僧先觉,果熟林中鸟独知”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赋予了智慧和感知力,花开果熟,不仅为世人所见,更被僧人和鸟儿所感知,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智慧。
“过水防龙深处起,卧山忆鹿病时饥”则进一步描绘了山居生活的细节,通过防范潜在的危险(如山中的龙)和回忆过去的艰辛(如鹿生病时的饥饿),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
最后,“从今应得闲无事,白发一回乌一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希望今后的生活能够更加悠闲自在,即使年华老去,也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活力,如同白发中偶尔出现的一丝黑发,象征着生命力的不息。
整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今年客闽中,春山亦花鸟。
时果次第熟,风露枝袅袅。
含桃品居最,朱实若自表。
高人肯见分,厚味未觉少。
绛囊敢斗荔,木蜜虚名枣。
多食颜自驻,此语闻本草。
翩翩出谷莺,啄取定先饱。
故园当此时,行树映池沼。
散火耀隅隈,灼目看未了。
翳叶色逾深,累颗核更小。
园人挈筠笼,银甲摘清晓。
匀圆入彫俎,拟借麻姑爪。
择佳间留玩,引杖日数绕。
烟尘坐流落,魄断首空矫。
馀花送春暮,群绿迎夏初。
清晨出郡郭,溪山含雨濡。
宿霭昏近麓,初阳滟平湖。
空明映山树,澹淡浮青芜。
亭亭天际峰,微茫如有无。
纵棹水波阔,叩舷幽意抒。
白鸟若娱人,尽日鸣菰蒲。
举酒一相嘱,岸巾清啸馀。
佳游虽浩荡,离念终郁纡。
寄与北来客,赏心良自诬。
名节本来重,轩冕亦何轻。
人间儿戏,刚自指点客星明。
黄屋龙旗九仞,苍石渔丝千尺,谁辱又谁荣。
会得傥来意,方识古交情。想当时,奇男子,汉真人。
龙潜豹隐,胸中同是一经纶。
公办中兴事业,我向沧浪学钓,各自寄吾真。
谁信往来客,千古诵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