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邦亦共月,何事忆荆扉。
偶见如环景,能堪碎璧辉。
羁心因自感,高咏觉声希。
莫自思乡切,还看承诏归。
海邦亦共月,何事忆荆扉。
偶见如环景,能堪碎璧辉。
羁心因自感,高咏觉声希。
莫自思乡切,还看承诏归。
这首诗以月为引线,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首句“海邦亦共月”,描绘了月光普照四海之邦的景象,暗示着无论身处何地,月光都能将人们的心绪牵连在一起。接着,“何事忆荆扉”一句转折,直接点出诗人内心的思绪,他为何会在这明亮的月夜中怀念起家乡的门户?这种反问式的表达,增加了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
“偶见如环景,能堪碎璧辉”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圆环和破碎的璧玉,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美丽与独特,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细腻与敏感。月光的美与诗人情感的交织,使得这幅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羁心因自感,高咏觉声希”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诗人的心灵因思念家乡而感到孤独和寂寞,通过高声吟唱来排解这份情感,但似乎并未找到真正的慰藉。这里的情感表达既深沉又略带无奈,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由和归属感的渴望。
最后,“莫自思乡切,还看承诏归”两句,诗人似乎在自我劝慰,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思念家乡,因为总有一天会得到朝廷的召唤,回到故乡。这种对未来可能回归的期待,既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解脱,也蕴含着对家乡深深眷恋的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思念以及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与挣扎,表达了对自由与归属感的向往,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力和艺术感染力。
见月复见月,月圆圆复缺。
今夜中秋见月光,照我容颜旧时别。
忆昔小小初幼年,紫罗结髻双垂肩。
閒随阿母引儿戏,见月拜月庭阶前。
长来十五才十六,授业从师居外宿。
渐知礼乐好诗书,夜对月光长夜读。
二十近相将,翱翔文墨场。
关山行见月,壮志横四方。
功名谈笑当黑头,气冲牛斗轻公侯。
神游仙阙广寒殿,醉卧扬州明月楼。
人生得意每见月,见月欢娱夜不休。
三十走兵马,四十还江夏。
眼看富贵若浮云,归种瓜田向村野。
行年五十把锄犁,道边莫问买臣妻。
古人今人尽如此,惟有明月天东西。
天东西,月常好。月色照中秋,青天净如扫。
自怜白面月团团,变作婆娑一衰老。
《见月行寄钱太守》【元·叶兰】见月复见月,月圆圆复缺。今夜中秋见月光,照我容颜旧时别。忆昔小小初幼年,紫罗结髻双垂肩。閒随阿母引儿戏,见月拜月庭阶前。长来十五才十六,授业从师居外宿。渐知礼乐好诗书,夜对月光长夜读。二十近相将,翱翔文墨场。关山行见月,壮志横四方。功名谈笑当黑头,气冲牛斗轻公侯。神游仙阙广寒殿,醉卧扬州明月楼。人生得意每见月,见月欢娱夜不休。三十走兵马,四十还江夏。眼看富贵若浮云,归种瓜田向村野。行年五十把锄犁,道边莫问买臣妻。古人今人尽如此,惟有明月天东西。天东西,月常好。月色照中秋,青天净如扫。自怜白面月团团,变作婆娑一衰老。
https://shici.929r.com/shici/5Me5X.html
挟书走南北,未遂慷慨心。
纵横挥六合,一唱谐知音。
先王重刑典,履道暝幽寻。
英年昔美丽,娱游过吴林。
洒染翰墨场,高谈豁清襟。
慈堂庆龄算,芳萱树春阴。
欢荣继衰谢,乐极终哀深。
人生忽飘散,白首悲浮沈。
逶迤隔江汉,瞻忆徒登临。
栖迟恋故曲,会合联溪浔。
兴言涉远迹,老气今萧森。
潜鳞依旧沼,倦羽还幽岑。
物性尚怡逸,感兹意难禁。
危名贵勇退,薄宦宜投簪。
归休入乡社,浊酝堪穷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