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景如春花,身世似秋蓬。
渊明洞此理,养拙不求工。
上独思四皓,下独友两龚。
出处虽或异,心迹亦略同。
安贫抱全节,虽穷亦如通。
九原傥可作,我欲以身从。
光景如春花,身世似秋蓬。
渊明洞此理,养拙不求工。
上独思四皓,下独友两龚。
出处虽或异,心迹亦略同。
安贫抱全节,虽穷亦如通。
九原傥可作,我欲以身从。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诗中通过对比春花与秋蓬,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渊明洞此理一句,显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养拙不求工,则表现出一种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不追求外在的华丽与完美。
上独思四皓、下独友两龚,是对古代高士之风范的赞颂,四皓指的是西汉时期的隐逸者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和甪里先生,他们不愿出山作官,宁愿隐居山林;而两龚则是东汉时期的龚舍与龚巨,他们兄弟二人共同隐居,不问世事。诗人通过这些历史上的隐逸者,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精神境界的向往。
出处虽或异,心迹亦略同,说明尽管生活环境和选择不同,但内心追求的那份淡泊明志、超然物外是一致的。安贫抱全节,虽然贫穷但能够保持完整的人格和节操,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虽穷亦如通,则是在说尽管物质上可能有所不足,但心灵是自由的,是与世俗隔绝的。
最后两句九原傥可作,我欲以身从,是表达了诗人愿意像古代隐逸者那样,选择一种超脱尘世、归隐自然的生活方式。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引用历史隐逸者的典故,展现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