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陶咏贫士七首·其六》
《和陶咏贫士七首·其六》全文
宋 / 吴芾   形式: 古风

光景如春花,身世似秋蓬。

渊明洞此理,养拙不求工。

上独思四皓,下独友两龚。

出处虽或异,心迹亦略同。

安贫抱全节,虽穷亦如通。

九原傥可作,我欲以身从。

(0)
注释
光景:景象,情景。
秋蓬:秋天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逸著称。
养拙:保持质朴,不追求雕琢。
四皓:秦末汉初的四位隐士。
两龚:指龚胜、龚舍,东汉时期廉洁自守的官员。
出处:出处不同,指生活方式和仕途选择。
心迹:内心的想法和行为表现。
全节:完整的节操,指坚守道德原则。
九原:古代对死者的称呼,指墓地。
翻译
生活如同春天的花朵,个人命运如同秋天的蓬草。
陶渊明深知这个道理,选择退隐不求精进。
他独自仰慕汉代四位高士,又与两位龚姓贤者为友。
虽然出处各异,但内心追求和品行大致相同。
即使身处贫困,也能坚守节操,视之如通达一般。
如果死后有灵,我也愿追随他们的心志。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诗中通过对比春花与秋蓬,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渊明洞此理一句,显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养拙不求工,则表现出一种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不追求外在的华丽与完美。

上独思四皓、下独友两龚,是对古代高士之风范的赞颂,四皓指的是西汉时期的隐逸者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和甪里先生,他们不愿出山作官,宁愿隐居山林;而两龚则是东汉时期的龚舍与龚巨,他们兄弟二人共同隐居,不问世事。诗人通过这些历史上的隐逸者,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精神境界的向往。

出处虽或异,心迹亦略同,说明尽管生活环境和选择不同,但内心追求的那份淡泊明志、超然物外是一致的。安贫抱全节,虽然贫穷但能够保持完整的人格和节操,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虽穷亦如通,则是在说尽管物质上可能有所不足,但心灵是自由的,是与世俗隔绝的。

最后两句九原傥可作,我欲以身从,是表达了诗人愿意像古代隐逸者那样,选择一种超脱尘世、归隐自然的生活方式。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引用历史隐逸者的典故,展现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作者介绍
吴芾

吴芾
朝代:宋   字:明可   号:湖山居士   生辰:1104—1183

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猜你喜欢

晚秋登镇镜山

阑若出高岭,凭栏秋气深。

野田横落日,木叶下清砧。

低峡寒空暮,平湖雁影沉。

啸歌何处响,萧飒感微吟。

(0)

战后登东山寺

薄暮踏寒雨,攀跻到上方。

迷离江郭白,惨淡野云黄。

擐甲开边垒,舆尸载国殇。

廿年安户牖,阴雨莫相忘。

(0)

九日宿东山寺四首·其三

此地苦无蟹,登山幸有樽。

雨来迷峡口,江去锁荆门。

城郭含烟重,郊原暝色昏。

西南几百里,独见一峰尊。

(0)

中秋偕同人泛江

兰桨冲江练,遥天一色开。

涛生巴子国,月上楚王台。

醉倚红牙板,凉生竹叶杯。

秋声当此夕,迸入岭猿哀。

(0)

次瓜州口,接王生章之来书,知登拔萃,志喜

佳音报我喜成名,始信文章有定评。

五试冠军推独步,一线选隽兆先声。

粗官自愧三年望,高第相期万里程。

衣钵真传谁见许,知君笔下本纵横。

(0)

宿离垢庵听泉

僧房秋寂寂,窗外响流泉。

凉意侵孤枕,寒声警独眠。

听来无昼夜,修到即神仙。

我欲留长住,尘襟愧未湔。

(0)
诗词分类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诗人
林古度 颜之推 张溥 方维仪 洪遵 纪映淮 刘珏 章有湘 嵇曾筠 陈鸿寿 本寂 王之涣 滕宗谅 道济 丁敬 包拯 范晔 屈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