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日光寒白露凄,马蹄藉草不沾泥。
炊烟细袅村帘外,残月犹悬岭树西。
塞上山川皆画意,途中风景尽诗题。
枫林沙坂经行处,不数苏公十里堤。
晓日光寒白露凄,马蹄藉草不沾泥。
炊烟细袅村帘外,残月犹悬岭树西。
塞上山川皆画意,途中风景尽诗题。
枫林沙坂经行处,不数苏公十里堤。
此诗描绘了一幅清晨景象,以晓日、白露、炊烟、残月、山川、枫林等元素,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首句“晓日光寒白露凄”,以“晓日”和“白露”开篇,点明时间与环境特点,晨光微寒,露珠晶莹,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接着,“马蹄藉草不沾泥”一句,通过马蹄踏过草地而不沾泥土的细节,进一步强调了清晨的洁净与宁静,也暗示了旅途的轻盈与自由。
“炊烟细袅村帘外,残月犹悬岭树西”两句,将视线从地面转向远方,描绘了村落中升起的缕缕炊烟与天空中悬挂的残月,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与静谧,又赋予画面以深远的意境。同时,通过“村帘外”和“岭树西”的描述,增加了空间感和层次感,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塞上山川皆画意,途中风景尽诗题”两句,直接表达了对眼前景色的赞美与感慨。诗人认为,无论是边塞的壮丽山川,还是途中的每一处风景,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诗意的韵味,值得细细品味与歌颂。
最后,“枫林沙坂经行处,不数苏公十里堤”一句,将视角收束至枫林与沙坂,通过与苏轼的“十里堤”相比较,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暗含着对历史名人的追思与敬仰。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清晨景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赞美之情。
维此鼓声何所起,击之则有本寂然。
此声既以击乃生,当其不击声何在?
用手执捶以击鼓,三者和合始有声。
如是究竟声所缘,非手非捶非鼓义。
智人在在勤修习,于一击顿证菩提。
观彼鼓声成立相,本自不生那有灭。
我愿仁者亦如是,不以声观一切声。
昼安夜安随在安,长享耳根清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