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此鼓声何所起,击之则有本寂然。
此声既以击乃生,当其不击声何在?
用手执捶以击鼓,三者和合始有声。
如是究竟声所缘,非手非捶非鼓义。
智人在在勤修习,于一击顿证菩提。
观彼鼓声成立相,本自不生那有灭。
我愿仁者亦如是,不以声观一切声。
昼安夜安随在安,长享耳根清净乐。
维此鼓声何所起,击之则有本寂然。
此声既以击乃生,当其不击声何在?
用手执捶以击鼓,三者和合始有声。
如是究竟声所缘,非手非捶非鼓义。
智人在在勤修习,于一击顿证菩提。
观彼鼓声成立相,本自不生那有灭。
我愿仁者亦如是,不以声观一切声。
昼安夜安随在安,长享耳根清净乐。
这首明代杨循吉的诗名为《法鼓》,通过描述鼓声的产生与消失,寓意了佛教中的智慧和修行。诗人首先提出鼓声的来源,击打时虽有声音,但未击之时无声无象,强调了“空”与“有”的转化。接着,他将击鼓、手、捶三者视为现象,而声音的根源并非它们本身,而是超越它们的实相。诗人借此教导人们,智者应如法鼓般,通过修行洞察事物的本质,达到觉悟(菩提)。
最后,诗人以鼓声为例,说明一切声音皆是缘起无常,不应执着。他希望读者能如是观照,无论昼夜,保持内心的清净,享受耳根清净带来的快乐。整首诗寓教于乐,借物说理,体现了诗人对寿星老师的祝福和对其智慧修行的赞美。
国用资戎事,臣劳为主忧。
将徵任土贡,更发济川舟。
拥传星还去,过池凤不留。
唯高饮水节,稍浅别家愁。
落叶淮边雨,孤山海上秋。
遥知谢公兴,微月上江楼。
事边仍恋主,举酒复悲歌。
粉署含香别,辕门载笔过。
莺声出汉苑,柳色过漳河。
相忆情难尽,离居春草多。
还家百战后,访故几人存。
兄弟得相见,荣枯何处论。
新诗添卷轴,旧业见儿孙。
点检平生事,焉能出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