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台前凝素晖,香沾贝叶冷侵衣。
老僧面壁浑无语,落尽梅花当雪花。
说法台前凝素晖,香沾贝叶冷侵衣。
老僧面壁浑无语,落尽梅花当雪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冬日寺庙中的独特景致与氛围。
首句“说法台前凝素晖”,巧妙地将“说法台”与“素晖”结合,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又静谧的氛围。在说法台上,光线显得格外纯净,仿佛是佛法的光辉,静静地照耀着四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之感。
次句“香沾贝叶冷侵衣”,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氛围。贝叶,佛教中常用来书写经文的树叶,其香不仅象征着佛法的神圣,也暗示着僧侣们对信仰的虔诚。这句诗通过“香沾贝叶”的细节,以及“冷侵衣”的感受,生动地表现了冬日寺庙中的清冷与庄严,同时也体现了僧侣们在修行过程中的坚韧与专注。
第三句“老僧面壁浑无语”,描绘了一位老僧面对墙壁,默然无言的场景。面壁,是中国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意味着僧侣通过长时间的静坐和冥想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这里的老僧,或许正沉浸在自己的修行之中,对外界的一切都视若无睹,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最后一句“落尽梅花当雪花”,以梅花的凋零比喻时间的流逝,同时也借梅花的洁白与雪花相提并论,寓意着僧侣们在修行过程中所追求的纯洁与高洁。梅花虽已凋落,但其精神却如同雪花般永恒,象征着僧侣们不畏艰难、坚守信仰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寺庙中冬日的静谧与僧侣们的修行生活,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绮纨游上国,多作少年行。
二十二词赋,惟君著美名。
童颜且白皙,佩德如瑶琼。
荀氏风流盛,胡家公子清。
有才不偶谁之过,肯即藏锋事高卧。
洛阳草色犹自春,游子东归喜拜亲。
漳水桥头值鸣雁,朝歌县北少行人。
别离斗酒心相许,落日青郊半微雨。
请君骑马望西陵,为我殷勤吊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