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庙前波罗蜜,灵根元自西域持。
扶疏耸拔如青盖,结为硕果何累累。
金刀剖之索蜜渍,一片入口沉痾离。
我闻楚王渡江得萍实,剖而食之甜如蜜。
当初不是儿童谣,孔子纵圣焉能识。
波罗虽珍谁汝嘉,年年结果不开花。
想当移来天上槎,曾否见识于张华。
波罗蜜,波罗蜜,伊谁作贡献皇家。
南海庙前波罗蜜,灵根元自西域持。
扶疏耸拔如青盖,结为硕果何累累。
金刀剖之索蜜渍,一片入口沉痾离。
我闻楚王渡江得萍实,剖而食之甜如蜜。
当初不是儿童谣,孔子纵圣焉能识。
波罗虽珍谁汝嘉,年年结果不开花。
想当移来天上槎,曾否见识于张华。
波罗蜜,波罗蜜,伊谁作贡献皇家。
这首诗《波罗蜜果》由明代诗人张诩所作,通过对波罗蜜这一异域果实的描绘与赞美,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诗中以南海庙前的波罗蜜为背景,将此果实的来源、形态、食用价值以及历史传说巧妙融合,既体现了对自然奇珍的赞叹,也蕴含了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追溯。
首先,诗开篇即点明波罗蜜的原产地——西域,强调其珍贵性与独特性。接着,通过“扶疏耸拔如青盖”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波罗蜜树的高大与茂盛,仿佛撑起了一把绿色的大伞。紧接着,“结为硕果何累累”则展示了波罗蜜果实的丰富与繁多,充满了生命力与丰收的喜悦。
进一步,诗人描述了波罗蜜的食用方法与效果:“金刀剖之索蜜渍,一片入口沉痾离。”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如何享受这美味的果实,并从中获得健康与愉悦。这种对食物的赞美,不仅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馈赠的珍惜与感激。
随后,诗人引入了楚王与萍实的故事,通过类比,暗示波罗蜜同样具有非凡的营养价值与神秘色彩。这一段历史传说的引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激发了读者对古代智慧与文化的思考。
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波罗虽珍谁汝嘉,年年结果不开花?”这一疑问引人深思,波罗蜜作为珍稀果实,是否有人真正了解其价值?是否有人能欣赏其不寻常的生长方式?这一问题不仅是对波罗蜜本身的反思,也是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探讨。
整首诗在赞美波罗蜜的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的追求与赞赏,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与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