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乾枯小麦黄,问谁腰镰胡与羌。
汉家战士三十万,此岂有意仍腾骧。
安得突骑只五千,长驱东胡胡走藏。
近静潼关扫蝼蚁,为留猛士守未央。
大麦乾枯小麦黄,问谁腰镰胡与羌。
汉家战士三十万,此岂有意仍腾骧。
安得突骑只五千,长驱东胡胡走藏。
近静潼关扫蝼蚁,为留猛士守未央。
这首诗《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对士兵的关怀,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中以“大麦乾枯小麦黄”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荒凉景象,暗示战争的残酷与持久。接着,“问谁腰镰胡与羌”,以疑问句式引出对战争中不同民族士兵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战争中无辜生命的关注与同情。
“汉家战士三十万,此岂有意仍腾骧”,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战争规模之大的感慨,同时也对士兵们的英勇与坚韧表示肯定。然而,紧接着的“安得突骑只五千,长驱东胡胡走藏”,则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愿望——希望用少量精锐部队就能迅速平定战事,保护国家安宁,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最后,“近静潼关扫蝼蚁,为留猛士守未央”,诗人以“近静潼关”象征战争即将结束,而“扫蝼蚁”则比喻彻底清除敌患,同时强调了留下精兵守卫首都的重要性,既是对胜利的庆祝,也是对未来和平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以及诗人对国家、人民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半生类猿狙,裹以周公服。
炙手安敢近,唾面未为辱。
天公亦解事,纵这走林谷。
长年饱烟霞,形影自相逐。
晚从我公游,在侧愧珠玉。
公居廊庙间,排难不枚卜。
挺然国蓍龟,盛事纪湘竹。
爱闲能几时,天道七日复。
吾侪三折肱,顾步敢求速。
愿公膏泽流,长保薪十束。
负暄抚稚子,一饭傥能续。
胡椒纵可营,安用八百斛。
秋畦霭黄云,神用报力穑。
腰镰谁家子,喜见眼中碧。
我车返山阿,木落山更寂。
年登妻啼饥,掩户坐太息。
不知金田翁,安用作弦直。
已矣复何言,兹理断可析。
浩歌出长林,披榛携子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