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贱人所厌,岂不慕要津。
辞褐事簪绂,得意扬风尘。
吹笙连北里,歌钟接南邻。
壮心亦云遂,往来多懿亲。
讵知松柏侧,垒垒列高坟。
生前皆荣贵,死后同贱贫。
营营一百年,电火追良辰。
何不湛高识,虚舟随吾身。
贵贱当有时,俯视如浮云。
穷贱人所厌,岂不慕要津。
辞褐事簪绂,得意扬风尘。
吹笙连北里,歌钟接南邻。
壮心亦云遂,往来多懿亲。
讵知松柏侧,垒垒列高坟。
生前皆荣贵,死后同贱贫。
营营一百年,电火追良辰。
何不湛高识,虚舟随吾身。
贵贱当有时,俯视如浮云。
这首诗《古诗十九首(其四)》以深沉的哲理和悲凉的情感,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预知性。诗人从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与失落的对比出发,揭示了人生在世的短暂与富贵荣华的虚幻。
首句“穷贱人所厌”,开篇即点出社会底层人士的普遍遭遇,他们备受冷落与排斥。接着,“岂不慕要津”一句转折,表达了对高位显赫的向往与追求。这种追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诗歌的核心冲突。
“辞褐事簪绂,得意扬风尘”描绘了从平民到官宦的转变,以及在权力与荣耀中得意忘形的状态。“吹笙连北里,歌钟接南邻”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奢华与热闹的生活场景,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繁华背后的空洞与虚伪。
“壮心亦云遂,往来多懿亲”则表现了在权力与地位的追逐中,人们往往结交了所谓的“懿亲”,这些关系在权力的光环下显得格外重要。然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往往基于利益而非真正的友情。
“讵知松柏侧,垒垒列高坟”这一句转折,将视角转向死亡,提醒人们即便生前曾辉煌一时,死后也终归于尘土,如同松柏旁的累累高坟,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无常与脆弱。
“生前皆荣贵,死后同贱贫。营营一百年,电火追良辰”这几句深化了对人生短暂与富贵虚幻的思考,指出无论生前如何努力追求荣华富贵,最终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生命的意义在于如何面对这有限的时间,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找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何不湛高识,虚舟随吾身。贵贱当有时,俯视如浮云”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渴望。他建议人们不应过于执着于外在的荣华与地位,而应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认识到一切荣华富贵终将如浮云般消散,唯有内心的智慧与平和才是永恒的财富。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与寓言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控性,鼓励人们在追求物质与权力的同时,也不忘内心的成长与智慧的积累,以达到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