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何因一念差,肯将簪绂换袈裟。
同参尚有满路在,异世犹将逊老誇。
结习未忘能作舞,因缘那得见拈花。
却修净业寻来路,澹泊如今居士家。
老子何因一念差,肯将簪绂换袈裟。
同参尚有满路在,异世犹将逊老誇。
结习未忘能作舞,因缘那得见拈花。
却修净业寻来路,澹泊如今居士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曾经的高官或贵族成员因一念之转而改变了生活轨迹,放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选择出家为僧。"老子何因一念差"表达了对其改变初心的困惑和不解,而"肯将簪绂换袈裟"则明确指出了这种转变的具体表现——从华丽的装饰到简朴的僧衣。
"同参尚有满路在,异世犹将逊老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过去共同经历的人们仍然在世俗的道路上忙碌,而自己则已经超脱,准备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自己的修行。"结习未忘能作舞,因缘那得见拈花"则是说尽管已经出家,但仍记得往日的习惯和技艺,然而现在的因缘却难以再次见到那些繁华。
最后两句"却修净业寻来路,澹泊如今居士家"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错误行为的反省,并决心寻找回归纯净之道,如今过着平淡无奇的居士生活。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一个从世俗到出家的内在转变过程,以及对这种选择的深刻体悟。
汴水流浊黄,美人如冰清。
案无伯鸾夫,裤无赵氏婴。
姑老扶上床,夜寒机杼鸣。
停梭独太息,莫把鸳鸯织。
织成孤飞雁,离群不再匹。
河东柳家儿,抉眼去其夫。
愚者生不谐,直者死不渝。
太师汉复周,相国秦又楚。
嗟哉二丈夫,愧此一嫠女。
古之州县吏,久任各称职。
任久则化行,吏与民相得。
民或不安业,咎在吏数易。
代者如传舍,吏民不相识。
王嘉朱浮疏,每读三太息。
暨城有贤佐,温良而端直。
为政知大体,人方饮其德。
瓜犹未及期,旌已催行色。
中州固多士,此士去可惜。
老稚候城隅,相邀卧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