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澹无质,安得更有声。
如何却作泥,亦能妨晨征。
宿昔忽过暄,心知非坚晴。
何须暄晴极,然后寒雨生。
寒暄使人觉,妙物亦何曾。
剪剪自神妙,无乃与物矜。
造物本非作,观者或强名。
老夫近稍聋,此事无暇听。
平生感秋至,此意念已平。
独念老病身,颇不耐夙兴。
何时归故园,晏眠闭柴荆。
鸣鸡亦不留,好梦无吾惊。
他年忆此诗,惘如宿酒醒。
思归已可喜,而况真归耕。
细雨澹无质,安得更有声。
如何却作泥,亦能妨晨征。
宿昔忽过暄,心知非坚晴。
何须暄晴极,然后寒雨生。
寒暄使人觉,妙物亦何曾。
剪剪自神妙,无乃与物矜。
造物本非作,观者或强名。
老夫近稍聋,此事无暇听。
平生感秋至,此意念已平。
独念老病身,颇不耐夙兴。
何时归故园,晏眠闭柴荆。
鸣鸡亦不留,好梦无吾惊。
他年忆此诗,惘如宿酒醒。
思归已可喜,而况真归耕。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细雨绵绵的秋日景象,通过对比雨声与泥泞之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会。开篇“细雨澹无质,安得更有声”写出了雨声如织,如同无形之物却又清晰可闻,显示了诗人的细腻笔触。
接着,“如何却作泥,亦能妨晨征”则是对比雨水与泥泞的不同效果,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多端,也隐含着人生无常的哲理。下文“宿昔忽过暄,心知非坚晴”表明诗人对天气变幻的洞察力,不仅是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更是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还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如“剪剪自神妙,无乃与物矣”之句,显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无为而治的赞美,以及对自己身处其中的超脱态度。"老夫近稍聋,此事无暇听"则是借聋耳隐喻年龄增长,对于世间纷扰已逐渐疏离。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归乡、安享晚年的向往,如“何时归故园,晏眠闭柴荆”等句,透露出一种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全诗通过细雨与泥泞、寒暄与晴霁之间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一首充满哲理且情感真挚的秋诗。
一笑轩中行复坐,青山白云不可唾。
六户虚凝绝点尘,经案铜瓶安一个。
灵山对众拈花时,百万龙象徒蚩蚩。
金色头陀独解事,冁然微笑扬双眉。
笑边真旨凭谁委,木强杨歧未相许。
客来不必更踌躇,便应识取轩中主。
相对怜孤石,由来出四溟。
一峰支瘦骨,千穴见奇形。
空洞含天趣,巉岩毓地灵。
鳌移愁重负,龙擘带馀腥。
巧断惭群匠,神鞭谢六丁。
晴云时吐白,阴藓间书青。
花木恢馀地,琴书列广庭。
愿言题琬琰,珍重列图经。
高楼别起东山麓,嵯峨下瞰秋池绿。
水光山色映疏帘,空翠满楼如可掬。
楼中美人丞相孙,胸盘太极探天根。
惯抱金樽醉明月,时将玉笛呼流云。
面面锦屏开叠嶂,掩映浮岚千万状。
云雾轩窗十二阑,蜃气疑逢瀛海上。
清风六合生衣襟,冰壶不受红尘侵。
丹梯倚天一千丈,未许俗客轻登临。
慕陶先生凤岩老,题品雄词出天藻。
至今黄鹤擅芳名,太白从来让崔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