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礼三身四智佛,一念阿僧祇劫中。
身心一如遍法界,法身不灭寿无穷。
一月六旬权准则,一年四会表参同。
妄念不生无损益,五千连贯赠寰中。
所得未尝图别用,共成进纳续宗风。
初法难传忧不信,黄梅五百独卢公。
如今个个堪分付,报国资家理不穷。
莫道祖师西土出,刹那自肯即心通。
普礼三身四智佛,一念阿僧祇劫中。
身心一如遍法界,法身不灭寿无穷。
一月六旬权准则,一年四会表参同。
妄念不生无损益,五千连贯赠寰中。
所得未尝图别用,共成进纳续宗风。
初法难传忧不信,黄梅五百独卢公。
如今个个堪分付,报国资家理不穷。
莫道祖师西土出,刹那自肯即心通。
这首宋朝时期的偈颂,作者释印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教修行的理解和教诲。诗中首先强调了对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和四智(般若波罗蜜多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的敬拜,认为在一念之间能经历阿僧祇劫(极长的时间单位),体现了佛法的广大和深远。
接着,诗人阐述了身心与法界的统一,以及法身不灭带来的永恒寿命。他以月圆六十天和一年四季的自然法则为喻,象征佛法的恒常与变化,并指出妄念不起则无损益,表达出清净修行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五千连贯赠寰中”,可能是指佛教经典的传播,以及修行者对佛法的传承。修行者应将所学用于贡献社会,而非仅为个人私利,这体现了佛教的公益精神。
最后,诗人提到初学者难以理解佛法的深奥,但如黄梅五祖之一的卢公那样,只要真心实意,都能领悟。他鼓励大家都能成为佛法的传播者,强调修行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报国资家的大业。
整首诗寓教于乐,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注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
春光作花事,领略过溪上。
寒凄风雨馀,草树亦舒放。
红深海棠径,蜀锦开步障。
得酒一以醉,幽情为之畅。
主人良好事,举白欣相向。
坐间多豪英,笑倒语弥壮。
归涂踏微潦,满目列青嶂。
顾予何为者,追随生怅望。
僧逃寺已摧,唯馀旧堂殿。
颠倒但土木,彷佛昔所见。
山寒少阳燄,崖冷尽冰线。
曾无五六年,骤觉荒凉变。
遗基尚可登,一滴泉自溅。
忆昨淳熙秋,诸老所闲燕。
晦庵持节归,行李自畿甸。
来访吾翁庐,翁出成饮饯。
因约徐衡仲,西风过游衍。
辛师倏然至,载酒具殽膳。
四人语笑处,识者知叹羡。
摩挲题字在,苔藓忽侵遍。
壬寅到庚申,风景过如箭。
惊心半存没,历览步徐转。
回思劝耕地,尝著郡侯宴。
今亦不能来,草木漫葱茜。
人间之废坏,物力费营缮。
不如姑付之,猿鸟自啼啭。
士有未就驾,郡守身劝之。
君观汉诏中,有此勤恳词。
由来贤俊人,出处每委蛇。
譬彼未嫁女,深闺秀容姿。
施衿有所适,婉娈终自持。
汉俗尚如此,前世当可知。
勉哉策名者,不但好爵縻。
君臣有明义,行矣方自兹。
惟当秉高节,长副此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