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答顺宗皇帝问·其一》
《答顺宗皇帝问·其一》全文
唐 / 如满   形式: 古风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

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

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

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0)
注释
佛:指佛陀,觉悟者。
无为:不造作、自然的状态。
来:降临世间。
灭:涅槃,佛教中指超越生死的境界。
去:入灭或离开。
法身:佛陀的真理之身,遍在一切处。
虚空:比喻广阔无边,无所不包。
常住:永久存在。
有念:心中有杂念、想法。
无念:心灵空明,没有杂念的状态。
有住:有所执着或停留。
无住:不执着,随缘而行。
众生:一切有情生命。
清净:纯洁无垢。
真如:宇宙的本性,真实不变的道理。
湛然:清澈宁静的样子。
智者:智慧的人。
善思惟:善于深入思考。
疑虑:疑惑和忧虑。
翻译
佛陀源自无为境界而来,归向无为之处而去。
佛法之身如同虚空一般广阔,永远安住在无心的境地。
心中有念最终趋向于无念,有所执着终将回归无执着。
来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来,去是为了引领众生而去。
清净无染的真如之海深广无际,其本质永恒不变而存。
智者应当善于思考这其中的奥义,从此不再有任何疑惑升起。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如满所作,名为《答顺宗皇帝问(其一)》。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佛教思想的诗歌,它探讨的是佛教中的"无为"概念,以及佛陀的本质和行为。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

这几句描绘了佛陀超脱世间因果律动,不受任何束缚,像虚空一样自由自在。而佛的真实体性是"法身",即本质上的清净不染,它永恒存在于无心的状态,即超越了世间的心理活动和执着。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这里表达的是佛陀对众生的慈悲,佛陀不因自己的想法或定位而起心动念,只是为了解救众生而临世。他的行动完全出于无私的利他之心。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最后几句则描写了佛陀的智慧和清净性质,就像广大而深邃的海洋一样,它是永恒不变的。诗中劝告有智之人应当深思此理,不要产生任何怀疑。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的精妙表达,展示了佛陀超凡脱俗的境界,以及他对众生的无条件慈悲。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寓意,每一句都蕴含着深邃的宗教智慧。

作者介绍

如满
朝代:唐

唐僧。曾住五台山金阁寺,后居洛阳佛光寺。与顺宗讲谈禅理,帝大悦,益重禅宗。
猜你喜欢

云门过何山

漠漠稻满陂,濛濛雨沾衣。

林花落更新,溪鸟止复飞。

我作山中行,十日未拟归。

思酒过野店,念茶叩僧扉。

眠枕松下石,适意无诃讥。

心广体自舒,泰然不肉肥。

念昔在官涂,万事与愿违。

逢人无一欣,对食或累欷。

低回三十年,竟不饱蕨薇。

空将书五车,自诳腹十围。

馀日犹几何,可复贪尘鞿。

剩拾柏子香,闭门观昨非。

(0)

书感

我欲哭穷途,所惧世俗惊。

出门复入门,掩泪且吞声。

唐虞邈难继,周孔不复生。

承学百世下,我辈责岂轻。

杨墨斥已殚,释老犹纵横。

拔本塞其源,力尽志未平。

吾道如皦日,薄食终必明。

一木虽独立,可支大厦倾。

夷风方变夏,孰能作长城。

卓哉易箦公,垂死犹力行。

(0)

冬暖园中萱草蓊然海棠亦著花可爱作路浚井皆近事也

暖景变严冬,谁知造化功。

少留萱草绿,探借海棠红。

筑路横塘北,疏泉小岭东。

欣然得佳处,忘却岁将穷。

(0)

六月二十六日夜梦赴季长招饮

少城骏马逐春风,二十年间万事空。

清梦都忘双鬓改,绣筵还喜一尊同。

乌巾掩冉簪花重,羯鼓敲铿列炬红。

安得此欢真入眼,碧油幢拥主人翁。

(0)

小筑

小筑茅茨镜水滨,天教静处著闲身。

平原不复赋豪士,甫里但思歌散人。

翠壁微泉时的皪,衡门叠嶂晓嶙峋。

子虚误辱诸公赏,万里轻鸥岂易驯。

(0)

答人放言

经时不见意何如,重出新诗笑语初。

物理悟来添性淡,天心到后觉情疏。

已全孟乐君无限,未识蘧非我有馀。

大率空名如所论,此身甘老在樵渔。

(0)
诗词分类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诗人
李澣 窦弘余 道潜 黄炎培 丰子恺 朱光潜 唐弢 陆轸 宋光宗 赵必象 顾德辉 袁袠 夏明翰 马君武 瞿秋白 雍正 李大钊 蔡和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