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
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
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
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
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
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
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如满所作,名为《答顺宗皇帝问(其一)》。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佛教思想的诗歌,它探讨的是佛教中的"无为"概念,以及佛陀的本质和行为。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
这几句描绘了佛陀超脱世间因果律动,不受任何束缚,像虚空一样自由自在。而佛的真实体性是"法身",即本质上的清净不染,它永恒存在于无心的状态,即超越了世间的心理活动和执着。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这里表达的是佛陀对众生的慈悲,佛陀不因自己的想法或定位而起心动念,只是为了解救众生而临世。他的行动完全出于无私的利他之心。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最后几句则描写了佛陀的智慧和清净性质,就像广大而深邃的海洋一样,它是永恒不变的。诗中劝告有智之人应当深思此理,不要产生任何怀疑。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的精妙表达,展示了佛陀超凡脱俗的境界,以及他对众生的无条件慈悲。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寓意,每一句都蕴含着深邃的宗教智慧。
漠漠稻满陂,濛濛雨沾衣。
林花落更新,溪鸟止复飞。
我作山中行,十日未拟归。
思酒过野店,念茶叩僧扉。
眠枕松下石,适意无诃讥。
心广体自舒,泰然不肉肥。
念昔在官涂,万事与愿违。
逢人无一欣,对食或累欷。
低回三十年,竟不饱蕨薇。
空将书五车,自诳腹十围。
馀日犹几何,可复贪尘鞿。
剩拾柏子香,闭门观昨非。
我欲哭穷途,所惧世俗惊。
出门复入门,掩泪且吞声。
唐虞邈难继,周孔不复生。
承学百世下,我辈责岂轻。
杨墨斥已殚,释老犹纵横。
拔本塞其源,力尽志未平。
吾道如皦日,薄食终必明。
一木虽独立,可支大厦倾。
夷风方变夏,孰能作长城。
卓哉易箦公,垂死犹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