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
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说经文是妄言。
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
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
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
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说经文是妄言。
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
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居住在江边寺庙的禅僧的生活状态。"似悟禅"表明禅僧似乎已经领悟了禅理,内心达到了某种宁静与超脱的境界。而"坏衣芒履住茅轩"则形象地描绘出他的清贫与简朴,他穿着破旧的衣服,用草鞋代替了普通的鞋子,居住在一个由茅草铺成的小屋中。这两句传达了一种超脱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纯粹的生活态度。
"懒求施主修真像"可能是对外界请求的一种回应,即使别人希望为他塑造或修饰某种形象,他也懒得去做这样的努力。紧接着"翻说经文是妄言"则显示出这位禅僧对于传统的教义持有质疑态度,认为那些被不断重复和解释的经文可能并不是真理所在。
接下来的两句"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则是对他的日常生活的一种描写。禅僧在江边钓鱼时惊起了停留在水边的野鸭(这里用“雁”代指),而他砍伐山中的树木时,斧头迸发出火花,惊扰到了冬日里依旧活跃的猿猴。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禅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最后"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则是对过路行人的劝告和自我期许。无需去询问他的教义或宗派,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为外界的繁华所动摇,耳边也不受世俗喧哗的干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禅僧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追求精神自由与宁静、反思传统教义和超越物质束缚的人生态度。
俗人之爱花,重色不重香。
吾今得真赏,似矫时之常。
所爱夜合花,清芬踰众芳。
叶叶自相对,开敛随阴阳。
不惭历草滋,独擅尧阶祥。
得此合欢名,忧忿诚可忘。
茸茸红白姿,百和从风飏。
沉水燎庭槛,薰陆纷缨裳。
弥月固未歇,况兹夏景长。
凡目不我贵,馥烈徒自将。
仲尼失灭明,史迁疑子房。
以貌不以行,举世同悲伤。
予欲先馨德,群艳孰可方。
埋饶妖牡丹,须让花中王。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山气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
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
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栗。
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
青莎杂树兮,薠草靡;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
状貌崟崟兮峨峨,凄凄兮漇漇。
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