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望见知耐久,俗子定交心已疏。
中林有客赋《招隐》,后日何人问《遂初》?
达官不入祢衡刺,逸史会给陈农车。
我见弥明太玩世,自言不解人间书。
佳士望见知耐久,俗子定交心已疏。
中林有客赋《招隐》,后日何人问《遂初》?
达官不入祢衡刺,逸史会给陈农车。
我见弥明太玩世,自言不解人间书。
这首诗通过对比佳士与俗子的交往态度,以及对隐居与从政两种生活方式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的深刻思考。
首联“佳士望见知耐久,俗子定交心已疏”对比了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模式。佳士(理想中的君子)与人交往时,其品质和人格魅力能够持久吸引他人,而俗子(普通世人)在与人交往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维持深厚的情感联系。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佳士人格魅力的持久性和深度。
颔联“中林有客赋《招隐》,后日何人问《遂初》?”进一步深化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从政生活的反思。中林中的客人通过创作《招隐》这样的作品,表达了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然而,诗人接着提出疑问:“后日何人问《遂初》?”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曾经追求简单生活、回归初心的人们,是否还有人记得他们的追求和选择,是否还有人愿意去理解和欣赏这种生活方式的价值。
颈联“达官不入祢衡刺,逸史会给陈农车。”则将话题转向了政治与隐逸之间的选择。达官显贵通常追求权力与地位,而祢衡是历史上著名的狂士,他的行为往往不被传统社会所接纳。此处诗人通过“不入祢衡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累的态度。同时,“逸史会给陈农车”则可能暗指历史上的隐士或退隐者,他们通过记录历史或耕读生活来实现自我价值,与达官显贵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尾联“我见弥明太玩世,自言不解人间书。”最后以诗人自我的形象结束全诗。弥明,可能是指诗人自己,他被描述为“太玩世”,即过于玩世不恭,似乎对世间之事看得太过轻浮。然而,他却声称自己“不解人间书”,即无法理解或认同世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最后一句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表达了他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质疑和对个人独特生活方式的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我身份和人生意义的探索。
河岳曜图,圣时利见。于赫有皇,升中纳禅。
载贞其恒,载通其变。大哉人文,至矣天眷。
昭哉储德,灵庆攸繁。明两紫宸,景物乾元。
帝宗庵蔼,惟城惟蕃。衮衣善职,彤弓受言。
饰馆春宫,税镳青辂。长筵逶迤,浮觞沿溯。
朝登鲁阳关,狭路峭且深。
流涧万馀丈,围木数千寻。
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
凄风为我啸,百籁坐自吟。
感物多思情,在险易常心。
劫来戒不虞,挺辔越飞岑。
王阳驱九折,周文走岑崟。
经阻贵勿迟,此理著来今。
殷道溷溷浸浊烦兮。朱紫相合不别分兮。
迷乱声色信谗言兮。炎炎之虐使我愆兮。
幽闭牢阱由其言兮。无辜桎梏谁所宣兮。
进我四人忧勤勤兮。得此珍玩且解大患兮。
仓皇迤命遗后昆兮。作此象变兆在昌兮。
钦承祖命天不丧兮。遂临下土在圣明兮。
讨暴除乱诛逆王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