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吐光不阙,今吐遽非圆。
圆缺看多少,孤峰只宛然。
昨吐光不阙,今吐遽非圆。
圆缺看多少,孤峰只宛然。
这首诗描绘了吐月峰在月相变化中的独特景象,通过“圆”与“缺”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与永恒之美。
“昨吐光不阙,今吐遽非圆。” 这两句以时间的流转为线索,描述了月亮从圆满到不圆满的变化过程。"昨"与"今"的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光不阙"意味着昨天的月亮是满月,光芒四射;而"今吐遽非圆"则表明今天月亮的形状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完美的圆形,而是变得不那么圆润。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自然界中月相的周期性,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圆缺看多少,孤峰只宛然。”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焦点从月亮转移到了“孤峰”上。"圆缺看多少"强调了月亮在不同时间呈现出的各种形态,暗示了自然界中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孤峰只宛然"则描绘了一座独立的山峰,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形态,展现出一种坚韧和不变的力量。这里通过“圆缺”与“孤峰”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恒常之美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自我本色,坚守内心的原则与信念,是一种难得的智慧和勇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捕捉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长安有狭斜,狭斜不容车。
适逢两少年,夹毂问君家。
君家新市傍,易知复难忘。
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
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
三子俱入室,室中自生光。
大妇织绮纻,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挟琴上高堂。
丈人且徐徐,调弦讵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