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天中水在湖,不离不即那同殊。
谢他恒印千而一,到此堪知有若无。
且喜小年风自爽,漫言清夜景常孤。
亦思驻久应偷暇,试證分明或可乎。
月在天中水在湖,不离不即那同殊。
谢他恒印千而一,到此堪知有若无。
且喜小年风自爽,漫言清夜景常孤。
亦思驻久应偷暇,试證分明或可乎。
这首诗以“水月精舍”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与水交融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联“月在天中水在湖,不离不即那同殊”,以“月”与“水”作为意象,巧妙地将天上的月与湖中的水联系起来,表现了两者虽相隔却相互映照的和谐之美。这里的“不离不即”形象地描绘了月与水虽相距但又似乎融为一体的状态,突出了它们之间的独特关系。
颔联“谢他恒印千而一,到此堪知有若无”,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融合感。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千而一”与“有若无”形成鲜明对照,强调了在特定情境下,月与水之间界限模糊,难以分辨的真实状态。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隐喻,暗示了在某些时刻,事物的本质可能超越了表面的形态,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颈联“且喜小年风自爽,漫言清夜景常孤”,转而描写了一种宁静而清新的夜晚景象。诗人以“小年”和“清夜”为背景,通过“风自爽”和“景常孤”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清新又略带孤独的氛围。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或许是对时光流逝、岁月静好的感慨,或是对孤独与自由的思考。
尾联“亦思驻久应偷暇,试證分明或可乎”,表达了诗人对于停留于美好瞬间的渴望,以及对探索和验证这种融合状态可能性的思考。这一联既有对当下美好时刻的珍惜,也有对未来未知探索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体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与水交融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思,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赘疣在予手,累久至三四。
初视君外物,于意不能置。
居闲或灸灼,已没出复继。
赘出与赘没,曾莫生死异。
天地赘一气,万物赘天地。
赘复赘于人,小大而已矣。
人之于为赘,作为有大盩。
至理本无事,破真以为伪。
善恶乱大性,赏罚乱大治。
宫徵乱大声,青黄乱大贲。
寸尺乱大刑,酸咸乱大味。
大朴如疮疽,空虚无完理。
天地不尔仇,尔独赘之计。
耻指不若人,孟子其有谓。
志小略其大,殆非达者意。
弃火复投艾,两忘吾赘赘。
何年清泉眼,几斛涵苍苔。
瓮盎日夜至,长满莫可涯。
天旱不知竭,众流起黄埃。
淘绠乾未定,能使沴气开。
庙祠失根柢,故老奠酒杯。
蚕民咒枣栗,千斤意徘徊。
儿童惯冷暖,预知春秋来。
临之鉴须眉,方鉴无煤炱。
窟穴若喉吭,我疑吐云雷。
何当鞭蜃螭,与国驱旱灾。
行绕墙边菊,踌蹰赏物心。
秋风应有意,明日是知音。
酒惜浮花醉,诗留把叶吟。
儿童欣佳节,撚蕊试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