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遐想太虚宽,拄杖登高未觉难。
云罩钟山松影暗,月临淮水夜光寒。
九霄雨露阶前落,万叠楼台槛下观。
最喜老人偏适意,清风几度拂栏干!
悠然遐想太虚宽,拄杖登高未觉难。
云罩钟山松影暗,月临淮水夜光寒。
九霄雨露阶前落,万叠楼台槛下观。
最喜老人偏适意,清风几度拂栏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首句“悠然遐想太虚宽”,开篇即以一种超脱世俗的悠然心境,表达了对宇宙广阔无垠的想象与向往。接着,“拄杖登高未觉难”一句,既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风貌,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坚定与豪迈。
“云罩钟山松影暗,月临淮水夜光寒”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幅静谧而略带凄凉的夜晚图景。钟山被云雾笼罩,松影显得幽暗,淮水边的月光则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寒冷,这样的景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也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波动。
“九霄雨露阶前落,万叠楼台槛下观”则是对诗人所处环境的进一步描绘,九重天上的雨露仿佛直接落在台阶上,万座楼台在栏杆之下尽收眼底,这种夸张的描述,既体现了诗人视野的开阔,也暗示了他内心的高远与超脱。
最后,“最喜老人偏适意,清风几度拂栏干!”一句,点明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在经历了登高的艰辛与夜晚的孤寂之后,诗人最享受的是清风拂面的那一刻,这不仅是身体上的舒适,更是心灵上的慰藉与满足。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
我曾山阴镜中行,雨丝风片时作止。
腻云低傍马头生,常觉濛濛湿衣履。
冲烟邪许竹箄来,为趁前溪涨新水。
穷黎赴时有若斯,何异胼胝力田耜。
归来于今八阅春,民瘼艰难日心里。
廷标无端写成图,今昔炽然非彼此。
谁云今昔非彼此,昔雨多今雨艰矣。
愁多较可愁艰剧,况复昔过今正尔。
吁嗟昔过今正尔,图斯宁匪博我喜。
岂知展转惹予烦,迫为东郊待举趾。
勤远非本意,乘时赖天佑。
予曰有禦侮,予曰有奔走。
准夷永荡平,敢诩武德茂。夤缘讨逆?,战胜频捷奏。
重赏实未惜,神勇亦屡遘。
逼巢坚城下,强弩致逗遛。
羽檄继进军,重围急援救。
夹攻士气张,况当叠破寇。
肉薄岂不易,伤众予心疚。
以此合稍戢,齐力图其后。
惟是阅时久,待秋乃功就。
枕戈众效忠,击鼓吾哀斗。
焦劳分所当,万方均在宥。
廑彼此讵忘,惕乾惟益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