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山阴镜中行,雨丝风片时作止。
腻云低傍马头生,常觉濛濛湿衣履。
冲烟邪许竹箄来,为趁前溪涨新水。
穷黎赴时有若斯,何异胼胝力田耜。
归来于今八阅春,民瘼艰难日心里。
廷标无端写成图,今昔炽然非彼此。
谁云今昔非彼此,昔雨多今雨艰矣。
愁多较可愁艰剧,况复昔过今正尔。
吁嗟昔过今正尔,图斯宁匪博我喜。
岂知展转惹予烦,迫为东郊待举趾。
我曾山阴镜中行,雨丝风片时作止。
腻云低傍马头生,常觉濛濛湿衣履。
冲烟邪许竹箄来,为趁前溪涨新水。
穷黎赴时有若斯,何异胼胝力田耜。
归来于今八阅春,民瘼艰难日心里。
廷标无端写成图,今昔炽然非彼此。
谁云今昔非彼此,昔雨多今雨艰矣。
愁多较可愁艰剧,况复昔过今正尔。
吁嗟昔过今正尔,图斯宁匪博我喜。
岂知展转惹予烦,迫为东郊待举趾。
此诗描绘了金廷标的《雨景》图,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中山林的景象。诗人通过“我曾山阴镜中行”开篇,仿佛自己置身于雨中的山林之中,感受着雨丝与微风的交织,以及低垂的云雾与湿润的空气。接着,“腻云低傍马头生,常觉濛濛湿衣履”,生动地描绘了云雾贴近马头,雨雾弥漫,衣履被雨水浸湿的情景。
“冲烟邪许竹箄来,为趁前溪涨新水”,描述了在烟雾中,竹箄(一种竹制的工具)突然出现,是为了赶在溪水上涨之前利用水流。这反映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与对自然规律的顺应。“穷黎赴时有若斯,何异胼胝力田耜”,诗人将农民的劳作比作艰苦的田间劳作,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理解。
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这幅画已经过了八个春天,但其中所蕴含的民生疾苦依然铭记在心。金廷标将这幅画创作出来,使得过去与现在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生活变迁的感慨。“谁云今昔非彼此,昔雨多今雨艰矣”,表达了对过去与现在的思考,指出虽然时代不同,但人们面临的困难并未减少。
最后,“图斯宁匪博我喜。岂知展转惹予烦,迫为东郊待举趾”,诗人对这幅画的复杂情感,既有欣赏的喜悦,也有因触及内心深处的忧虑而产生的烦恼。他期待着在东方的郊野,或许能找到心灵的慰藉或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一幅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劳动、时间、变化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