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范长倩偕隐天平山居四首·其三》
《范长倩偕隐天平山居四首·其三》全文
明 / 董其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不羡金茎去日边,龙文双剑鹿台前。

摄将维室三千界,奏取唐山十五篇。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的《范长倩偕隐天平山居四首》中的第三首。董其昌以山水画著称,此诗则展现了他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不羡金茎去日边”,开篇即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功名的淡泊态度,不羡慕那些远离尘嚣、追求高位的人。这里的“金茎”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而“日边”则是指朝廷或权力中心。诗人通过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物质财富和官场权势的不屑,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亲近。

“龙文双剑鹿台前”,这一句则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象,暗示诗人内心深处对力量与智慧的渴望,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敬仰。龙文双剑,常用来形容宝剑的华美与锋利,鹿台则是古代帝王建造的高台,这里可能暗喻某种宏伟的事业或理想。整体营造出一种既雄浑又神秘的氛围。

“摄将维室三千界”,“摄”字在这里有控制、掌握之意,“维室”则可能是指诗人自己的居所或心灵的庇护所。“三千界”则是一个佛教概念,泛指宇宙间的一切。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想要掌控并超越自我界限,探索宇宙真理的决心和勇气。

“奏取唐山十五篇”,“奏”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创作或表达,“唐山”可能是指诗人的家乡或心灵的归宿,“十五篇”则暗示了诗人想要完成的一系列作品或思想的阐述。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忱,以及希望通过作品传达自己对人生、宇宙的理解和感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赞美、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以及对文学创作的追求。董其昌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这些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既富有诗意又富含哲理的画面。

作者介绍
董其昌

董其昌
朝代:明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猜你喜欢

除夕

忆昔都门值岁除,高楼张烛戏呼卢。

久依净社参尊宿,难向新丰认酒徒。

天子未知工草赋,邻人或倩写桃符。

寒宵别有穷生活,点勘离骚拥地炉。

(0)

送方至

老去怜才癖转深,爱君笔力擅词林。

抟扶摇上二虫笑,从渥洼来万马瘖。

书号醇儒渐者远,弘称曲学到于今。

汉家旃厦崇经术,莫事推敲枉费心。

(0)

次韵竹溪题达卿后坡·其二

窗无童子窥桃熟,坐有骚人颂橘嘉。

触氏不来争左角,颜渊亦只住西家。

罗张门巷求吾乐,锦裹山林笑彼誇。

红绿千株皆手种,绝胜人看担头花。

(0)

再和·其二

世味浇漓酒趣深,对花无客亦孤斟。

饥来肯羡乞墦食,贫杀不贪谀墓金。

耄齿未妨师抑戒,高谭何似守规箴。

吾今会得逍遥义,懒访曹溪问少林。

(0)

乌石山

儿时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

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

熟知旧事惟邻叟,催去韶华是暮钟。

毕竟世间何物寿,寺前雷仆百年松。

(0)

又和宋侯三首·其三

梨园部里奏云和,衰惰烦公发药多。

有啭春莺觞客酒,无如龙马暴民禾。

盍陪天下传柑宴,且听民间秀麦歌。

归对蓬窗灯一点,却疑太乙夜相过。

(0)
诗词分类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诗人
曹邺 归有光 陈赓 党怀英 杨炯 李壁 戎昱 张载 潘岳 薛逢 梁章钜 孙光宪 王处一 黄瑜 吴儆 李涉 晁迥 王尔烈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