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望山水。山何以高,水何以深。
山高水深,犹可登临。
君门万里不能到,焉得悲愁以终老。
临高台,望山水。山何以高,水何以深。
山高水深,犹可登临。
君门万里不能到,焉得悲愁以终老。
这首诗名为《临高台》,由明代诗人欧必元所作。诗中通过描绘临高台望山水的景象,表达了对山之高、水之深的赞叹与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法到达君门的无奈与忧愁。
“临高台,望山水。” 开篇即点题,诗人站在高台上远眺,山水尽收眼底。这既是实写,也是象征,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广阔与深远。
“山何以高,水何以深。” 这两句设问,引人思考山为何高,水为何深。山高是因为其自然形成的地势,水深则是因为其汇聚了天地间的雨水和地表径流。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含了人生的哲理——事物的特性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山高水深,犹可登临。” 虽然山高水深,但人们仍然可以攀登高山,涉过深水。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类克服困难、追求目标精神的赞颂。
“君门万里不能到,焉得悲愁以终老。”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无法到达君门的无奈与忧愁。这里的“君门”象征权力与理想,诗人虽有志向却难以实现,因此产生了悲愁的情绪。然而,这种情绪并未使诗人沉沦,而是以“焉得悲愁以终老”的反问,展现了他坚韧不拔、不甘于现状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