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舟下奔牛,挽丁已疲极。
长巷此埭东,巷心齿砂砾。
千指取寸进,赑屃山可拆。
舟子提肺肝,舟材宁铁石。
即今扬尘处,劣计三百尺。
时贤或兴怀,仅费十夫力。
往来日几舟,孰者违此厄。
为人计安便,作吏戒徒食。
斯人仍斯患,胡必须目击。
犹为埭兵地,吾言竟何益。
挽舟下奔牛,挽丁已疲极。
长巷此埭东,巷心齿砂砾。
千指取寸进,赑屃山可拆。
舟子提肺肝,舟材宁铁石。
即今扬尘处,劣计三百尺。
时贤或兴怀,仅费十夫力。
往来日几舟,孰者违此厄。
为人计安便,作吏戒徒食。
斯人仍斯患,胡必须目击。
犹为埭兵地,吾言竟何益。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造的《奔牛堰》,描绘了挽舟过奔牛堰的艰辛情景。诗中通过“挽舟下奔牛”开篇,形象地展现了船工们用力拉拽船只过险滩的艰难劳作,"挽丁已疲极"直接表达了他们的疲惫。接下来,“长巷此埭东,巷心齿砂砾”写出了环境的恶劣,道路坎坷。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船工们缓慢而坚韧的推进过程,“千指取寸进,赑屃山可拆”,比喻他们如同巨兽般坚韧不拔。然而,即使如此,“舟子提肺肝,舟材宁铁石”也暗示了舟子们的付出之大,舟材坚固如铁石。
诗人感慨,“即今扬尘处,劣计三百尺”,说明这段路尘土飞扬,至少有三百尺之长。对比之下,“时贤或兴怀,仅费十夫力”,指出如果能合理规划,只需少量人力就能轻松通过。诗人借此呼吁人们考虑民生,官员应避免只为自身利益而加重百姓负担。
最后两句,“为人计安便,作吏戒徒食。斯人仍斯患,胡必须目击”,表达了对改善民生的期待,认为官员应当体察民情,而非仅仅目睹苦难。结尾“犹为埭兵地,吾言竟何益”则流露出诗人对于现状的无奈和无力感,他的建议似乎难以改变现状。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揭示了社会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公正和民生的关注。
悲风响庭树,白露凝清霜。
踯躅不能寐,怨此秋夜长。
揽衣三四起,鸣鸟惊且翔。
屣履步前除,明月鉴我裳。
明月忽西沈,仰见心与房。
理瑟成商曲,抚剑涕纵横。
丈夫七尺躯,志欲揽八方。
鸡鸣苦不早,引领观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