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楼观总邱墟,双径还成化佛居。
四海重修舆地志,群龙仍护梵天书。
野猿供笔诗成后,玉女焚香定起馀。
大觉昔承天子诏,解知山体本如如。
山川楼观总邱墟,双径还成化佛居。
四海重修舆地志,群龙仍护梵天书。
野猿供笔诗成后,玉女焚香定起馀。
大觉昔承天子诏,解知山体本如如。
这首明代诗人释妙声的《次韵寄径山以中和尚(其一)》描绘了一幅山川变迁、佛法兴盛的画面。首句"山川楼观总邱墟"暗示了历史沧桑,昔日的壮丽景象已化为废墟。"双径还成化佛居"则点出僧人在此地修行,古老的路径如今成为佛教修行者的居所。
接下来的两句"四海重修舆地志,群龙仍护梵天书"表达了对佛法传播和地理知识整理的重视,强调了佛教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野猿供笔诗成后,玉女焚香定起馀"通过自然景象烘托出宁静的禅意,猿猴书写经文,仙女燃香,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最后两句"大觉昔承天子诏,解知山体本如如",诗人提到高僧曾受天子之命,领悟到山的本质——恒常不变,如同佛性的本然。整首诗寓含了对佛法的敬仰与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赞美。
功名不可为,虚恬聊自得。
伊昔商山人,偃卧逐云匿。
岂无济世心,唐虞今安极。
紫芝行当采,驷马方束逼。
螮蝀入紫薇,前星夷光晖。
一行生羽翼,复向白云归。
窅然何微冥,捲舒达化机。
斯人今逝矣,爽气尚依依。
陶朱虽相越,本有五湖心。
一乘鸱夷舟,永钓沧江浔。
当时何磊落,洒斝净吴氛。
功成不就赏,高节迥不群。
世路有昏惑,白日生玄阴。
他人方寸间,山海嗟浮沉。
振翼凌云汉,罗者安所寻。
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