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绕塔过前庭,脩竹千竿列翠屏。
潭水照人僧眼碧,海山当座佛头青。
冲冰鼓棹乘幽兴,拨火煨炉尽主情。
醉后归舟载明月,沿溪听诵宝函经。
一溪绕塔过前庭,脩竹千竿列翠屏。
潭水照人僧眼碧,海山当座佛头青。
冲冰鼓棹乘幽兴,拨火煨炉尽主情。
醉后归舟载明月,沿溪听诵宝函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诗人吴昂以“集水竹居”为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首句“一溪绕塔过前庭,脩竹千竿列翠屏”,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水溪环绕着佛塔穿过庭院,千竿修竹排列如翠绿屏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
接着,“潭水照人僧眼碧,海山当座佛头青”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潭水清澈,仿佛能映照出人的灵魂,僧人的眼眸也因此显得碧绿深邃;而远处的海山,仿佛直接成为佛像的头部,颜色青翠,象征着佛法的深远和庄严。
“冲冰鼓棹乘幽兴,拨火煨炉尽主情”则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通过划船、生火等行为,与自然和谐共处,充分释放自己的情感。最后,“醉后归舟载明月,沿溪听诵宝函经”描绘了诗人酒后的惬意情景,乘舟归来时,明月相伴,沿溪边倾听诵读佛经的声音,既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也蕴含了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明末文人对于生活情趣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精神境界的哲学思考。
先生有亭宜四时,乃使寓安名似宜。
寓安口诺心未肯,更欲老翁聊决疑。
老翁百事尽称好,一生和罗常作椎。
况是宜亭颇静秀,闻说似宜尤复奇。
两山相望俱不恶,二老较胜知何为。
会当扶病蹑双屐,携酒君家为君醉。
不知春事已过眼,但见此亭俱可意。
且对青山食蛤蜊,一笑谁能知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