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晚独坐,闭门心境空。
偶将真意会,却与古人同。
经架侵窗雨,茶烟趁竹风。
兴来戛铜碗,未必便为通。
一室晚独坐,闭门心境空。
偶将真意会,却与古人同。
经架侵窗雨,茶烟趁竹风。
兴来戛铜碗,未必便为通。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静谧的室内独自沉思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纷扰的超脱。
首句“一室晚独坐,闭门心境空”,开篇即点明了场景——夜晚,诗人独自坐在一间简朴的屋内,关闭门窗,内心一片空灵。这种环境设定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接着,“偶将真意会,却与古人同”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古代智慧的共鸣。这里的“真意”不仅指宇宙的真理,也可能是诗人对于人生、佛法或道德的深刻理解。通过与古人思想的共鸣,诗人似乎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指引。
“经架侵窗雨,茶烟趁竹风”描绘了室内窗外的自然景象。经书的影子被雨水映照在窗户上,茶香随着竹林间的微风飘散,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也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以及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最后,“兴来戛铜碗,未必便为通”则以一个小小的动作收尾,诗人兴起时敲击铜碗,但并非为了寻求某种通达或解答,而是出于内心的自然流露。这一行为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豁达和对精神追求的淡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青青孤生竹,苦节贞以坚。
幽崖闷阳景,气候惨不温。
眼中箨龙儿,宛宛抱厥孙。
秋风瘁其枝,严霜殄其根。
根死心不死,血泪迸湘沅。
凤皇逝莫留,寡鹄长悲辛。
百年会有尽,大义矢勿谖。
有天讵须问,皎月当空悬。
想当归全日,欢笑迎重泉。
谁为写楚词,清光照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