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题峡州楚塞楼》
《寄题峡州楚塞楼》全文
宋 / 王之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江向西陵势渐平,万山环合翠峥嵘。

须知楚国尝为塞,不为涪翁浪得名。

人若此贤真俊杰,楼还旧观焕神明。

临风每听滩声咽,似怨张仪作暮横。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xiázhōuchǔsāilóu
sòng / wángzhīdào

jiāngxiàng西língshìjiànpíngwànshānhuáncuìzhēngróng

zhīchǔguóchángwèisāiwèiwēnglàng

rénruòxiánzhēnjùnjiélóuháijiùguānhuànshénmíng

línfēngměitīngtānshēngyànyuànzhāngzuòhéng

注释
江:江河。
西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宜昌附近。
势:地势。
渐:逐渐。
平:平坦。
环合:环绕。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楚国: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
尝:曾经。
塞:边防要地。
涪翁:可能指某位历史人物,但具体身份不明。
浪:无端。
得名:获得名声。
人:人。
若:如果。
此:这。
贤:贤能。
真:真正。
俊杰:杰出人才。
楼:楼阁。
还:恢复。
旧观:旧有的景象。
焕:焕然一新。
神明:光彩照人。
临风:面对着风。
每:常常。
滩声:江滩的水声。
咽:低沉。
似:好像。
怨:责怪。
张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暮横:晚来的横祸。
翻译
江流逐渐转向西陵,地势变得平坦,四周被万座青山环绕,翠绿峻峭。
要知道,楚国曾在这里设防,而非仅仅因为涪翁才闻名遐迩。
如若有这样贤能的人才,这座楼也会因他的光芒而重生。
每当风吹过,滩声低沉,仿佛在埋怨张仪的晚来横祸。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水向西陵流去,两岸山势渐趋平缓,万山环抱形成翠绿的屏障。诗人提醒我们,这个地方曾是楚国的边塞,但并非因为涪水而出名,而是有着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里,有贤能俊杰之士,他们重建旧楼,使得这处观景之地焕发出神明之气。

诗人在临风之时,每当听闻滩声,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怨恨,这种感觉就像是张仪晚年时的那份无奈与不甘。当时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的策略和智谋常被后人所津津乐道,但到了暮年,张仪也曾有过失意和无力的感慨。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英雄落寞的同情,以及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作者介绍
王之道

王之道
朝代:宋   籍贯:庐州濡须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
猜你喜欢

舟过万寿寺小憩禅院忆旧有作·其一

禅扉临绿水,来往一舟通。

忆昨鹿园憩,消閒雁侣同。

梵声常指月,幡影自参风。

劳逸分今昔,当前悟色空。

(0)

二月二十二日清明

花昌鸟聒日逡巡,谁写韶光一例匀。

二月已过三月节,三分却判二分春。

绿云罨柳斜临岸,红雨霏桃暗洗尘。

嫩酪新烟都负也,只馀忧绪入怀频。

(0)

题王原祁松壑流泉小景

蜀纸才盈尺,千里江山具。

每於疏处佳,恰向淡中悟。

洞壑何䆗窱,云岩若无路。

界青走白龙,平溪待其赴。

孤村关鹿柴,掩映松杉树。

其背起高峰,飞鸟不能度。

巃□顑万寻,展矣山灵铸。

宿闻评画法,是景诚堪住。

挂壁云烟湿,卓午如日暮。

晏坐草亭中,题此亭中句。

(0)

惜菊

已过重九节,始赏重九花。

几多别离兴,独对碧江霞。

倚篱思陶潜,落帽非孟嘉。

方谓傲霜质,胜彼艳春华。

驱车辞城阙,扬袂挥风沙。

契阔惜寒芳,簪之胆瓶斜。

丰韵凌轻舆,引我逸趣赊。

同云幕远天,一夜飞银砂。

金英忽就萎,无复裳裳荂。

陨黄学桑柘,垂白同蒹葭。

菀枯本如是,何必兴咨嗟。

试看千年松,亦复成枯楂。

(0)

试询巽二势何雄,堀堁扬尘镇日中。

南亩尚无滋麦雨,北方饶有妒花风。

已愁作意张彭怒,更虑方来酿蕴隆。

时复披襟转增闷,岂徒骚客叹飘蓬。

(0)

雨·其一

登程两月未经雨,说与旁人信实难。

疑是山灵全宿约,故教霢霂洒征鞍。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王迈 齐己 宋庠 张雨 陈普 胡宿 李之仪 罗隐 倪岳 晁说之 顾炎武 杨维桢 王哲 孙原湘 俞樾 祁顺 萨都剌 祝允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