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向西陵势渐平,万山环合翠峥嵘。
须知楚国尝为塞,不为涪翁浪得名。
人若此贤真俊杰,楼还旧观焕神明。
临风每听滩声咽,似怨张仪作暮横。
江向西陵势渐平,万山环合翠峥嵘。
须知楚国尝为塞,不为涪翁浪得名。
人若此贤真俊杰,楼还旧观焕神明。
临风每听滩声咽,似怨张仪作暮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水向西陵流去,两岸山势渐趋平缓,万山环抱形成翠绿的屏障。诗人提醒我们,这个地方曾是楚国的边塞,但并非因为涪水而出名,而是有着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里,有贤能俊杰之士,他们重建旧楼,使得这处观景之地焕发出神明之气。
诗人在临风之时,每当听闻滩声,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怨恨,这种感觉就像是张仪晚年时的那份无奈与不甘。当时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的策略和智谋常被后人所津津乐道,但到了暮年,张仪也曾有过失意和无力的感慨。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英雄落寞的同情,以及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蜀纸才盈尺,千里江山具。
每於疏处佳,恰向淡中悟。
洞壑何䆗窱,云岩若无路。
界青走白龙,平溪待其赴。
孤村关鹿柴,掩映松杉树。
其背起高峰,飞鸟不能度。
巃□顑万寻,展矣山灵铸。
宿闻评画法,是景诚堪住。
挂壁云烟湿,卓午如日暮。
晏坐草亭中,题此亭中句。
已过重九节,始赏重九花。
几多别离兴,独对碧江霞。
倚篱思陶潜,落帽非孟嘉。
方谓傲霜质,胜彼艳春华。
驱车辞城阙,扬袂挥风沙。
契阔惜寒芳,簪之胆瓶斜。
丰韵凌轻舆,引我逸趣赊。
同云幕远天,一夜飞银砂。
金英忽就萎,无复裳裳荂。
陨黄学桑柘,垂白同蒹葭。
菀枯本如是,何必兴咨嗟。
试看千年松,亦复成枯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