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南江水,发源岷山下。
延袤至浔阳,一派分九派。
自东一折入淞江,千里遥遥无限界。
君家正在淞之隅,黄茅一搭为安居。
座有丹山碧水之雅趣,案有百家诸子之菑畬。
朝饮淞江水,暮食淞江鱼。
淞江之水即是南江水,水木本源情敢违,呜呼水木本源情敢违。
我闻南江水,发源岷山下。
延袤至浔阳,一派分九派。
自东一折入淞江,千里遥遥无限界。
君家正在淞之隅,黄茅一搭为安居。
座有丹山碧水之雅趣,案有百家诸子之菑畬。
朝饮淞江水,暮食淞江鱼。
淞江之水即是南江水,水木本源情敢违,呜呼水木本源情敢违。
这首诗以南江水为主线,描绘了其源远流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诗人通过“我闻南江水,发源岷山下”开篇,巧妙地将南江水与岷山相联系,展现了南江水的源头所在,赋予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接着,“延袤至浔阳,一派分九派”,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南江水的广阔与浩瀚,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随后,“自东一折入淞江,千里遥遥无限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南江水的流向,将其与淞江相连接,展现了水系的复杂与多样性。在此过程中,诗人巧妙地融入了对冯侍御所处环境的描写:“君家正在淞之隅,黄茅一搭为安居。”通过这一句,不仅展现了冯侍御居住环境的简朴与自然,也暗示了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座有丹山碧水之雅趣,案有百家诸子之菑畬”,诗人通过“丹山碧水”与“百家诸子”这两个意象,既表达了对冯侍御生活环境的赞美,也暗含了对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最后,“朝饮淞江水,暮食淞江鱼。淞江之水即是南江水,水木本源情敢违,呜呼水木本源情敢违”,诗人以日常生活场景为依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尊重,同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对生命根源的深刻思考和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南江水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融合,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哲学深度。
黄尘车马日纷嚣,万事春冰过眼消。
赖有诸公扶正气,犹令千载见英标。
多君吐论心奇壮,顾我凋年齿动摇。
好待明堂采梁栋,勿誇翘楚向薪樵。
城上西风草欲霜,登临聊不负重阳。
江山远近秋容老,云树参差野意长。
一笑四人真莫逆,百年此会定难忘。
不妨小学陶公醉,篱下寒花恰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