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右文治,间气产名儒。
一推贾长沙,一推董仲舒。
其实王佐才,董犹逊不如。
董氏谈王道,理尚悬诸虚。
贾生论治道,剀切握其枢。
苟施诸实事,七国害先除。
其馀推本图,治可返唐虞。
惜哉忤绛灌,谪向长沙居。
郁郁赍志没,身后丛毁誉。
东坡好论人,曷不以身试。
时当熙丰朝,荆公正言利。
章惇吕惠卿,附和俱得意。
何不迎合之,而亦触其忌。
放逐老江湖,与贾复何异。
责己固已疏,责人无乃备。
人才升降间,世运关隆替。
汉治不复古,端因疏贾谊。
西汉右文治,间气产名儒。
一推贾长沙,一推董仲舒。
其实王佐才,董犹逊不如。
董氏谈王道,理尚悬诸虚。
贾生论治道,剀切握其枢。
苟施诸实事,七国害先除。
其馀推本图,治可返唐虞。
惜哉忤绛灌,谪向长沙居。
郁郁赍志没,身后丛毁誉。
东坡好论人,曷不以身试。
时当熙丰朝,荆公正言利。
章惇吕惠卿,附和俱得意。
何不迎合之,而亦触其忌。
放逐老江湖,与贾复何异。
责己固已疏,责人无乃备。
人才升降间,世运关隆替。
汉治不复古,端因疏贾谊。
此诗通过对贾谊和董仲舒的对比,以及对贾谊遭遇的惋惜,展现了对人才价值的深刻洞察。诗中赞扬了贾谊的治国才能,认为他比董仲舒更胜一筹,能够有效解决国家问题,如平定七国之乱,回归唐虞盛世。然而,贾谊因触怒权臣,被贬至长沙,最终郁郁而终,身后留下毁誉参半的评价。诗人提出疑问,为何苏轼不亲自实践,而是仅仅评论他人。接着,通过对比苏轼在宋神宗时期的言论与实际政策,指出苏轼未能避免被权臣排斥的命运,如同贾谊一样遭受贬谪。最后,诗人反思人才的升降与时代兴衰的关系,批评汉代治国未能充分重视贾谊这样的杰出人才,导致国家治理的局限性。
这首诗不仅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也反映了对人才使用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对人才价值的高度重视。
转眼素秋时序,漫歌子夜,催动清商。
雨过虹残天际,淡月昏黄。
扑流萤、轻罗小扇,啼络纬、金井银床。水云乡。
翠荷擎盖,犹护鸳鸯。新尝。
相思况味,渡江桃叶,入梦高唐。
楚客归来,簟纹如水夜初长。
报瑶札、雁程不到,记钿盟、凤纸收将。九回肠。
画屏无睡,百感茫茫。
垂杨旧巷陌。醉拂长条曾送客。残梦欲寻未得。
但人面去年,灯花今夕。金衣自惜。
照酒卮、襟泪犹湿。东篱下、一丛晚菊,隐约酿寒色。
萧瑟。暮年词笔。冷眼看、长安似弈。登高谁赋故国。
尺锦书迟,古镜尘积。数声风外笛。
正万里、蟾光弄白。苍葭老、丹枫如画,去棹水云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