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访蓬莱馆,春烹芍药牙。
重来寻竹径,久坐落藤花。
君欲鸣瑶瑟,予将拾紫霞。
鹤吟知雨近,留宿白云家。
昔访蓬莱馆,春烹芍药牙。
重来寻竹径,久坐落藤花。
君欲鸣瑶瑟,予将拾紫霞。
鹤吟知雨近,留宿白云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清老与友人索编修士岩一同访问元代文人马学士伯庸位于蓬莱馆的居所,期间观赏藤花的情景。诗中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昔访蓬莱馆”,诗人回忆起曾经造访此地,引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春烹芍药牙”一句,以春日烹煮芍药芽的场景,渲染出一种生机勃勃、清新脱俗的氛围。
“重来寻竹径,久落藤花”则展现了诗人再次来访时的探索与发现,竹径幽深,藤花繁茂,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通过“寻”和“落”这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君欲鸣瑶瑟,予将拾紫霞”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追求高雅情趣的愿望,瑶瑟象征着高雅的艺术,紫霞则寓意着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不仅是对友情的赞美,也是对艺术与精神追求的向往。
最后,“鹤吟知雨近,留宿白云家”描绘了一幅鹤鸣于天际,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水,诗人与友人决定在白云人家留宿的画面。鹤鸣是自然界的美妙乐章,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雨水,象征着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留宿白云家,则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愿景。
长乐坡前一杯酒,郑重行人结杨柳。
可怜杨柳千万枝,看看尽入行人手。
轻烟细雨绿相和,恼乱春风态度多。
路人爱是风流树,无奈朝攀暮折何?
朝攀暮折何时了,不道行人暗中老。
素衣今日洛阳尘,白发朝朝塞城草。
柳色年年岁岁青,关人何事管离情。
春风谁向丁宁道,折断长条莫再生。
娃儿十八娇可怜,亭亭袅袅春风前。
天上仙人玉为骨,人间画工画不出。
小小油壁车,轧轧出东华。
金缕盘双带,云裾踏雁沙。
一片朝云不成雨,被风吹去落谁家?
少年岂无恩泽侯,金鞍绣帽亦风流。
不然典取鹔鹴裘,四壁相如堪白头。
金谷楼台悄无主,燕子不来花著雨。
只知环佩作离声,谁向琵琶得私语。
无情鸂鶒翡翠儿,有情蜂雄蛱蝶雌。
劝君满酌金屈卮,明日无花空折枝。
国史经丧乱,天幸有所归。
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
兴废属之天,事岂尽乖违。
传闻入雠敌,秖以兴骂讥。
老臣与存亡,高贤死兵饥。
身死名亦灭,义士为伤悲。
哀哀淮西城,万夫甘伏尸。
田横巨擘耳,犹为谈者资。
我作南冠录,一语不敢私。
稗官杂家流,国风贱妇诗。
成书有作者,起本良在兹。
朝我何所营,暮我何所思。
胸中有茹噎,欲得快吐之。
湿薪烟满眼,破砚冰生髭。
造物留此笔,吾贫复何辞。